伤寒二日,阳明受病。阳明者,胃中寒是也,宜桂枝汤。
太阳病而发汗,汗虽出复不解。不解者转属阳明也,宜麻黄汤。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出,而不恶寒,但恶热,宜柴胡汤。
阳明中风,头痛口苦,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下之即小便难,宜桂枝麻黄汤。
阳明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欲作坚◇也。所以然者,胃中水谷不化故也,宜桃仁承气汤。
阳明病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热必哕者,胃中虚冷也,宜半夏汤。
阳明病脉迟发热,头眩,小便难,此欲作谷疸,下之必腹满,宜柴胡汤。
阳明病当多汗而反无汗,身如虫行皮中之状,此为久虚故也。宜术附汤。
冬阳明病反无汗,但小便利,呕而咳,手足厥,其头必痛,宜建中汤。
冬阳明病脉浮而紧,必发潮热,其脉浮者,宜黄芩汤。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热壅,必发黄也,宜茵陈汤。
阳明病被火灸,其额上微有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也,宜茵陈汤。
阳明病口干,但漱水不欲咽者,必鼻衄也,宜黄芩汤。
阳明病若小便少者,津液当还入胃中故也。凡发汗太过,故令大小便难,宜茯苓汤。
阳明病当心下坚满,不可下之,宜半夏汤。
阳明病不吐下而烦者,可与承气汤。
阳明病其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体必重腹满而喘,有潮热,可攻其里。手足◇然汗出,为大便已坚,宜承气汤。
阳明病若汗出多,而微恶寒,为外未解。无潮热,不可与承气汤也。若腹大,便难,可与小承气汤,和其胃气,勿令下多。阳明病有潮热,大便坚,可与承气汤。若有结燥,乃可徐徐攻之。若无壅滞,不可攻之;攻之者,必腹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其候发热必腹坚胀,宜与小承气汤。
阳明病其人多汗,津液外出,胃中干燥,大便必坚。坚者则谵语。宜与大承气汤。
阳明病谵语妄言,发潮热,其脉滑疾者,宜承气汤。
阳明病脉浮,咽干口苦腹满,汗出而喘,不恶寒反恶热,心躁,谵语不得眠,胃虚,客热舌燥,宜栀子汤。
阳明病若脉浮发热,渴而欲饮水,小便不利,宜猪苓汤。
阳明病若脉浮迟,表热里寒,下利水谷,宜四逆汤。
阳明病若胃中虚冷,其人能食,饮水即哕,脉浮发热,口鼻中燥能食者,必衄。宜黄芩汤。
阳明病汗出而多渴者,不可与猪苓汤,汗多者胃中燥也;汗少者宜与猪苓汤,利其小便。
阳明病固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者,心中烦壅,饥而不能食,头有汗出,宜栀子汤。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利,胸胁烦满不止,宜小柴胡汤。
阳明病胁下坚满,大便秘而呕,口燥,宜柴胡汤。
阳明病中风,其脉浮大,短气心痛,鼻干嗜卧,不得汗,一身悉黄,小便难,有潮热而哕。耳前后肿,刺之虽小瘥,外若不解,宜柴胡汤。
阳明病其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为表未解,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当须发汗,宜麻黄汤。
阳明病发热而汗出,此为热退,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体无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浆,此为瘀热在里,必发黄也。宜茵陈汤。
阳明病其人喜妄,必有蓄血,为本有瘀热,大便必秘,宜抵当汤。
阳明病脉实者当下,脉浮虚者当汗。下者宜承气汤,汗者宜桂枝汤。
阳明病发作有时,汗不解,腹满痛,宜承气汤。
阳明与少阴合病,而自利脉浮者,为顺也。滑而数者,有宿食,宜承气汤。
阳明病脉浮,发热无汗,表不解,渴欲饮水,宜白虎汤。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