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疗愈场

第5章与世界共振(5)

角度取得身体的波干涉信息并予以结合,最后再把信息变换为一幅虚拟影像。磁共振成像是一个实验明证,显示马瑟的量子力学理论确实有用。

尽管申普也写过几篇论文,粗浅论述他的成果或许能够应用于生物体系,不过他是在与马瑟合伙共事之后,才开始应用他的理论来阐释自然与个别细胞学说的。他们合写了几篇论文,逐步修正他们的理论。两年之后,马瑟参加一次研讨会,听到米切尔谈到他本人的自然学说和人类知觉理论,觉得米切尔的观点和他本人的理论不谋而合。他们好几次共进午餐,热烈交换意见,还决定三人一定要协力研究。后来申普还与普里布拉姆通信,交换信息。他们所发现的现象,一向都藏身在普里布拉姆的研究之中并呼之欲出:知觉是产生自远比物质更根本的层级一一量子的最底层。我们看不到物体本身,只能看到它们的量子信息,并由此建构出我们的世界影像。要感知世界,就必须先对准零点能量场。

体内的互联网

斯图尔特·汉默夫是亚利桑那大学的麻醉学家,他经常思索麻醉气如何令意识失去作用。他觉得很奇妙,为什么含有一氧化二氮(N₂O,又称笑气)、乙醚(CH3CH₂OCH₂CH3)、卤乙烷( CF3CHCIBr)、氯仿(CHCl3)和异氟烷(CHF2 OCHCICF3)等不同化学物质的气体,全都会令人丧失意识。这想必是与无关乎化学的某种性质有关。汉默夫揣测,全身麻醉肯定是干扰了微管内部的电活性,而这种作用便会令意识失去作用。倘若真的如此,那么反过来讲也应该成立:既然微管的电活性构成脑中树突和神经元的基础机能,那么基于若干因素,这肯定也是意识作用的核心。

微管是细胞的支撑材料,负责维系其构造和外形。这类六角形微细网格的成分被称为微管蛋白,也就是种纤细蛋白丝,可以构成长度不定的细小中空圆管。13束微管螺旋包缠一根中空心管,同时细胞中的所有细管,也全都由中央向外放射,伸向细胞膜,构成轮辐模样。我们知道,这些细小的蜂巢构造,其作用就像一组路径,可以在细胞之间传输多种产物(特别常见于神经细胞群),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可或缺,负责将染色体拉开。我们还知道,多数微管都会不断自我复制,分解重组,就像是一套数不胜数的乐高积木。

汉默夫亲自用小型哺乳动物来做实验,结果和波普的发现相同。实验显示,有生命的组织会透射光子,而且从脑部若干区域,还有大量的“光”透射而出。

微管传导脉冲的功能显然极其优异。由一端送出的脉冲,穿越团团蛋白质,原样传抵另一端。汉默夫还发现相邻的细管也都具有高度相干性,所以一束微管的振动,便往往会与相邻的微管同步共振。

汉默夫想到,细胞所含树突和神经元的微管或许就是种“光管”,可以发挥光子的“波导”功能,能够在细胞间传送这类波动,而且沿途不会丧失任何能量。微管还有可能担任这类光波的微小路径,藉此将光传遍全身。

等到汉默夫开始构思他的理论时,已经有许多文献引用了普里布拉姆的多项观念,而这些观念在构思之初,还都被视为无稽之谈。全球各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都开始相信脑部运作是采用了量子过程。日本京都的量子物理学家保江邦夫发展出一套数学公式,来帮助人们了解神经微处理过程,结果和普里布拉姆所见略同,他的方程式也显示,大脑作用过程发生于量子能级,而且脑中的树突网络是藉由量子相干性来协调运作。量子物理领域所发展的这组方程式,可以精确阐述这种协力交互作用。保江邦夫和他的同事一日本冈山大学麻醉学系的治部真里--都没有受到汉默夫影响,两人都是独立研究,并构思出相同的理论,认为脑部肯定是藉由振动场,沿着细胞的微管发送量子信息。有些人也推断,脑部所有机能的运作基础,肯定和脑部生理作用以及零点场的互动有关。生物电子研究协会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埃齐奥·因辛纳针对微管进行实验,结果发现,这些构造具有一种发送信号的机制,而且据信还与电子转移有关。

这些科学家似乎各自掌握了零星解答,最后终于有许多人决定协力合作。普里布拉姆、保江邦夫、汉默夫和麦基尔大学物理系的斯科特·哈根(Scott Hagen),协力汇总出一套组合理论来诠释人类意识的本质。根据他们的理论,微管和树突薄膜就相当于身体中的互联网。

脑部的每个神经元都可以同时接入,并藉由量子过程,同时与其他所有神经元谈话。微管帮助调度杂乱能量,并协助体内波动构成总体相干性,这就是俗称“超辐射”的处理过程,接着并促使这种同调讯号与脉动传遍身体其余部位。一旦产生相干性,光子便能够沿着所有光管四处移动,就好像管道全都是透明的,这种现象也称为“自诱透明”。光子可以穿透微管芯,并与遍布全身的其他光子沟通,这便促使脑部各处微管里面的亚原子粒子集结起来协力运作。倘若真相确实是这样,那么这就能解释思维和意识的一致性一一没错,我们想事情时,并不会把不相干的项目摆在一起思索。

相干性便是藉由这种机制向外蔓延,从一个细胞转移到一群细胞,然后从脑中的特定神经元细胞群组,蔓延到其他的群组。这就构成一种解释,能够阐述我们大脑的瞬时运作,这种机能的运作速率介于1/10000到1/1000秒之间,这时信息的传送速率,必须达到每秒100至1000米这个速率已经凌驾于神经元轴突或树突的能力之上,超出一切已知联结的传输能力。超辐射是沿着光管传输,采用这个概念还可以解释一种早就引人注意的现象一-脑电图模式的同步化倾向。

汉默夫观察沿着这种光管运行的电子,发现它们都轻松滑行,并不与环境纠缠,也就是说,电子并不陷入任何单一定态。这就表示,电子能够维系一种量子态一所有可能态中的一种情况,于是最后大脑就可以从中选择。或许这就可以很好地诠释自由意志。任何时刻,我们脑中都是在进行量子选择,选定、实现各种潜在状态。

那还只是个理论一-还没有接受波普和他那套生物光子发射的彻底检测,不过还是有若干合理的数学论据和间接佐证的,因此这还是一个重要的理念。意大利物理学家德尔·朱迪切和普雷帕拉塔针对汉默夫的理论做了实验,也已经得到若干证据,显示光管内部具有同调能场。

微管中空且内含水分,此外便无他物。就一般而言,不管是水龙头的水还是河水,所含分子都是随机移动,并无秩序可言。然而,那个意大利团队却发现,脑细胞中的部分水分子是同调的(相干的),而且这种相干性还可以超出细胞骨架,向外延伸达三纳米或更远。既然有这种情况,那么微管中的水分极有可能也是有条不紊的。这便构成一种间接证据,显示这里面出现了某种量子过程,于是才产生量子相干性。后来他们还证明,这种波聚焦现象会生成直径15纳米的波束一这正是微管的内芯尺寸。

这一切便导出一种异端思维,正是波普当初所想到的理念。意识是种总体现象,发生于体内各处,不只是出现在我们的脑部。意识的最基础组成,就是相干的同调光。

“意识”的另类观点

尽管这几位科学家-普索夫、波普、邦弗尼斯特和普里布拉姆-都曾分头独立研究,然而却只有米切尔等极少数人士领悟到,把他们的研究统合起来,整个便构成一套心物一统理论--可以佐证物理学家戴维·波姆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世界观。在他眼中,宇宙是能量交换的庞大动态蛛网,其基础次结构则包含一切可能物质类型的所有潜在版本。大自然不是采取机械式的盲目运作,而是开放的、具有理性的,而且有其目的。大自然运用了凝聚式学习反馈过程来处理在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往复传输的信息,大自然的一统机制并非阴差阳错地产生,而是经过编码并实时传到四面八方的信息。

生物学是种量子过程。体内的一切作用过程,包括细胞沟通,全都是由量子起伏所引发的,而且大脑的所有高等机能和意识,也显然都是在量子能级发挥作用。申普就量子记忆方面的爆炸性发现,引出历来最不合情理的观念:长期、短期记忆根本都不是栖身于我们的脑部,而是储存在零点场中。在普里布拉姆的发现之后,包括系统理论学家埃尔文·拉兹洛在内的几位科学家便提出论据,说明大脑只是种检索、读取机制,而记忆则是储存于最终的储存媒介一宇宙能量场。后来,普里布拉姆的日本同行还提出假设,认为我们心目中的记忆,根本就是零点场信号的同调发射,而较长期的记忆则是这种波信息的结构化群组。倘若真相如此,那么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零星联想往往要大幅触发视、听、嗅觉的纷杂感受。这还尤其能够解释,长期记忆为什么能够瞬间唤起,并不必依赖于任何扫描机制来筛选经年累月的长远记忆。

倘若他们的观点正确,那么我们那个大脑就不是储存媒介,而完全是种接收机制,同时记忆也只不过是寻常知觉的远亲。脑部检索“旧”信息的方式和处理“新”信息的做法相同--藉由波干涉图样的全息式变换来实现。拉什利那个大脑被烧烙的大鼠都能够完整跑完例行程序,这是由于大鼠的记忆从来都没有被烧毁。不管脑中是残留了哪种接收机制--而且就如普里布拉姆的演示结果,这是分散遍布全脑,得以藉由宇宙能量场,重新调校,对准记忆。

有些科学家甚至还提出主张,认为我们所有的高等认知过程,全都是与零点场能量互动的结果。这种持续交互作用,或许便能解释直觉、创造力,以及观念是如何浮现,在我们心中激发洞见,有时候只是零星思绪,却也经常神奇地涌现出完整理念。说不定“直觉跳跃”也只不过是宇宙能量场中的突发同调统合。

既然人体时时都与变幻无常的量子起伏场交换信息,这便暗示世界有某种深邃特性,也暗指人类的求知和沟通能力远比我们目前所了解的更深、更大。这也模糊了我们个体的界限一-彼此区隔的感受。倘若萃取生命所得精髓,就是一群时时与场互动,并发送、接收量子信息的带电粒子,那么我们的边际是在哪里,身外世界又是从哪里开始?意识寄身何处?是在我们的身体内部,还是在外界的宇宙能量场中?倘若我们和世界的其余部分,在本质上全都相互关联,那么确实就不再有“外界”可言。

这其中的含义太过恢弘,不容忽视。从这种交换式和模式化能量系统的观念,根据零点能量场中的记忆与回忆观点,便可以揣摩出人类的一切可能状况,推估出他们与所处世界的关系。现代物理学家让人类落后了好几十年。物理学家无视零点场的效应,排除互连现象的潜在用途,还混淆了多种奇迹的科学解释。他们的举止,重整方程式的行为,有点像是要试图将上帝删除。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