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疗愈场

第二篇浩瀚的心灵 第6章 察人之所未见(1)

你就是世界。

--克里希纳穆提(1895~1986)


日常生活中总有奇特的琐事在心里牢记不忘。就赫尔穆特·施密特而言,一篇出自《读者文摘》的文章就在众多出版物当中令他难忘。那是在1948年,他20岁,就读于科隆大学期间读到的,当时德国才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浴火重生。文章内容铭记在他脑中将近20年,历经两次转移存续下来,一次是从德国移民到美国,还有一次是从学术界转入产业界--卸下科隆大学教授职务,迁往华盛顿州西雅图,进入波音科学研究实验室做物理学家。

施密特在他移民和转换职业的整个过程中,都在推敲粒子的意义,就好像有某种东西知道那是他生命趋势的核心,甚至还在意识察觉之前便对之了然于心。偶尔他也会沉思片刻,在脑海中把文章取出审视,从不同角度反复琢磨,接着再把它收存起来,有点像是未竟事业,他还不十分清楚该如何处理它。

那只不过是某篇文章的删节版本,该文章的作者是生物学家及超心理学家约瑟夫·莱因(1895-1980)。文章内容和他的著名实验有关,讨论预知和超感官知觉课题,也包括后来米切尔在外层空间所用的卡片试验。莱因所做的实验全都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完成的,而且还产生出很有意思的结果。这组研究显示,一个人有可能把卡片符号信息传送给另一个人,或者可以提高骰子掷出特定点数的概率。

施密特对莱因的研究深感兴趣,想了解其中的物理学意义。在上学期间,施密特就已经表现出乖戾的倾向,举止仿佛是在测试科学的极限。他私下认为,物理学和许多科学领域,尽管自称已经能够解释宇宙的许多谜团,其实都不过是夜郎自大。他对量子物理学最感兴趣,然而却又发现,就量子论各方面而言,自己总是朝着最有可能引发问题的观点去钻研。

其中最让施密特感到诧异的就是观察者所扮演的角色。量子物理学最神奇的观点之一,就是所谓的哥本哈根诠释(这个名称是出自玻尔所居城市,玻尔是量子物理学理论的创建者之一)。玻尔下苦工完成多项量子物理诠释,结果还是得不出一统的基本理论,只根据数学方程式,就电子的行为写出多句名言,而且世界各地的一般物理学家迄今依旧遵循。玻尔(和海森堡)根据实验结果指出,电子并非一种被精确界定的实体,而是一切可能存在状态的潜能,是一种叠加,也就是总和,要等到我们观察或测量之后,电子才会凝固构成特定状态。一旦我们观察或测量完毕,电子便又会溶解,回归无限可能的万有以太。

这项诠释的部分内容是在讲述“互补性”理念--这是指永远无法同时认识量子实体(比如电子)的一切面貌。其经典实例为位置和速度;如果发现其中一个方面的信息一-比如它在哪里,那么就不能同时确定它的行踪或者速率。

建构量子论的许多人士都曾经针对比较宏观的角度,来探究他们的计算、实验结果所包含的意义,并与形而上学和东方哲学著述相互参照。然而,这批寻常物理学家却留下怨言,说是尽管就数学观点来看绝对正确,量子世界的定律却让一般常识使不上力。法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路易·德·布罗意(1892-1987)设计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臆想实验,藉此促使量子论推出合理结论。根据现有量子论,可以在巴黎将一个电子摆进容器,然后再把容器分为两半,一半运送到东京,另一半则送往纽约。接着根据他的理论,除非向容器内窥视,否则电子应该依旧占据两侧,在窥视的时刻,其最后位置才会确立,最终在这两半之上落实。

根据哥本哈根诠释推测,随机性是大自然的一个基本特征。物理学家认为,由另一项著名实验便可以确认这点,那是牵涉到光线照射半透明镜面的实验。当光照射这种镜面,一半光线反射,而另外一半则穿透镜面。不过,当单一光子射到镜面,它必然是依照其中一个去向,然而所依照的方向--反射或透射--却无法预知。这和所有二元过程相同,我们猜对光子最后路径的概率也是一半对一半。就次原子层级而言,宇宙间并没有因果机制。

倘若事实就是如此,施密特很不解,那么为什么莱因的受试者中,会有部分人士能够正确猜中卡片图案和骰子点数?这些都是随机处理所用工具,作用和光子相同。倘若莱因的研究结论正确,那么量子物理的根本法则就存在若干疏失。所谓的随机二元过程,是有可能预测,甚至是会受到影响的。

显然,这是有生命的观察者让随机性顿然失效。量子物理学的一项根本定律说明,次原子世界的一起事件,是以一切可能状态存在,直到观察或测量行动让它“凝固”,或者让它确立并构成单态。用术语来讲,这种过程就是“波函数”的瓦解,其中“波函数”是指称一切可能的状态。施密特和其他许多人都觉得,尽管量子论在数学方面是尽善尽美,这套学说却正是在这里崩塌的。尽管以单态存在的万物并没有一样独立于观察者之外,尽管可以描述观察者之所见,却无法描述观察者本身。把观察时刻纳入数学,却不能把观察时的意识也纳入其中。没有方程式可以把观察者纳入。

还有,这一切都是瞬息即逝。物理学家完全提不出关于任意量子粒子的实际信息。若要明确描述,他们充其量也只能说,当在某个定点进行某种测量时,就会产生这种发现,就像是在捕捉半空中的蝴蝶。古典物理并不必陈述观察者,根据牛顿版的现实,不管我们有没有在看,椅子或行星都待在那里。世界独立存在于外界,与我们无关。

然而在奇特的量子朦胧世界之中,却只能确定次原子真相的不完整方面,观察者也只能在观察瞬间,确立电子本质的单一方面,而非随时都能办到。根据数学论述,量子世界是个奥妙之至的纯粹潜在的理想世界,唯有遭受入侵者干扰的时候才会变得真实-一就某种意义来讲,这就没有那么理想了。

超感知觉

思潮的重大变迁似乎都遵循老套的方式,大概与此同时,许多人开始提出相同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期,也就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