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医学传灯

人之脏腑,有血脉,有津液。津液又在血脉之先,得心火之化,变成血脉,流于坎宫;得命门真火之化,变成真精。其原生于胃,输于脾肺,下灌两肾膀胱,以为一身之阴气。胃气得之,则留恋不脱。若津液亏损,胃为孤阳,阴绝而阳亦绝。古云:伤寒偏死下虚人,盖有见于此也。今之医家,不知津液为何物,动手便用燥剂,杀人惨于刀刃矣。然而燥之一气,诸书从未辨明,即以《素问》之遗,亦言秋伤于虚,后代名医错出,并无一人改正其讹,所以疑误至今,用药鲜当也。惟《法律》始详辨之。盖言风主于春,寒主于冬,暑湿火兼主于夏,而燥则专主于秋也。立秋之后,犹是夏天余气,热中有湿,所以草木犹青,一交秋分,燥金司令,所起之风,全是一团燥烈之气,干而不润,是以无草不黄,无木不凋。人身应之,燥病生焉。(阐发致燥之由,较胜于喻氏。)凡有身热咳嗽、内烦口干、一切百病,无不起于干燥。治当养血生津,不可妄投燥剂,戕人性命,极为要紧。然燥令虽主于秋,凡久亢不雨,津液少者,亦生燥病,岂独主于秋乎?治者明之。

柴胡芍药汤

柴胡 黄芩 花粉 甘草 白芍 麦冬 知母

(清燥救肺汤亦可用,较此方尤为得宜,用桑、麻、麦冬、阿胶以滋燥,杏仁、梨皮以润肺,是谓有制之师也。)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