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素问识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马云:内言病有虚实,宜善调其经。)

神有余 《甲乙》:“神”下,有“有”字。下文,气下、血下、形下、志下,并同。

精气 王引《针经》,见《灵·决气篇》。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洩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文少异。《易·系辞》云:精气为物,疏,阴阳向导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春秋·繁露》云:气之清者为精,治身者,以积精为宝。

十六部 志云:十六部之经脉也。手足经脉十二,脉二,督脉一,任脉一,共十六部。高云:谓两肘、两臂、两腘、两股,身之前、后、左、右,头之前、后、左、右也。简按:高胜于旧注。

脾藏肉 高云:脾藏身形之肉,则形有余不足,脾所主也。

而此成形 吴:“此”作“各”。

志意通 《甲乙》:“通”下,有“达”字,吴补“调”字。

成身形五脏 《甲乙》:无“身”字,及“五脏”二字。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 吴云:道,路也。隧,田间之水道也。谓之经隧者,经脉流行之道也。简按:王据于《左传》杜注:阙地通道曰隧。吴本于《周礼》隧人职,义并通。

血气未并 张云:并,偏聚也。邪之中人,久而不散,则或并于气,或并于血,病乃甚矣。

神之微 张云:此外邪之在心经也。浮浅微邪,在脉之表,神之微病也。

出血 吴删二字。

勿之深斥 吴云:斥,刺也。张云:斥,弃除也。高云:斥,开拓也。简按:今从高注。

按而致之 吴云:以按摩致气于其虚络。

勿释 吴云:勿,已也。

着针勿斥 志云:着针者,如以布曒着之,乃从单布上刺,谓当刺之极浅,而勿推内其针。简按:此谓着针于病处,勿开拓而泄其气也。王注为是。

移气于不足 高云:微泄其邪,移气于不足之气而补。简按:《新校正》引《甲乙》、《太素》,删“不”字。马云:移邪气于不足。立非。

息利少气 马云:《本神篇》,言肺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即本文之少气也。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即本文之喘咳上气也。高云:息利,鼻气出入也。

白气微泄 高云:犹言微虚也。

泻其经隧 张云:泻其经隧者,谓察其有余之脉,泻其邪气而已。志云:经隧,大络也。高云:通经脉之隧道,故必无伤其经。简按:杨注似是。

适人必革 张云:适,至也。革,变也。先行按摩之法,欲皮肤之气流行也。次出针而视之曰,我将深之,欲其恐惧,而精神内伏也。适人必革者,谓针之至人,必变革前说,而刺仍浅也,如是则精气既伏于内,邪气散乱,无所止息,而泄于外,故真气得其所矣。志云:出针,出而浅之也。视之,视其浅深之义也。曰我将深之,适人之邪,浅客于皮,必与正气相格,庶邪散而正气不泄。故曰,我将深之,谓将持内之,而使精气自伏,复放而出之,令邪无散乱,迎之随之,以意和之,无所休息,使邪气泄于皮毛腠理,而真气乃相得,复于肌表,此用针浅深之妙法也。简按:张注本,杨志注似允当,然其旨未明晰,今亦仍杨义。

精气自伏 高云:精气退伏,不濡空窍也。邪气散乱者,散乱于经,邪无从出也。无所休息者,正虚邪盛,病无已时也,惟刺之极浅,使邪气泄于腠理,从腠理而外泄,故真气乃相得。简按:此与旧注相乖,不可从。

不足则恐 今《甲乙》,作“不足则慧”。

孙络水溢 《甲乙》:“水”作“外”。

脉大疾出其针 吴云:脉大者,留针之久,气至而脉渐大也。简按:高:“疾”字下句。非。

泾溲 吴云:泾,水行有常也。溲,溺溲也。泾溲不利,言常行之小便不利也。简按:诸注并误。(详见于《厥论》。)

微风 吴云:肌肉蠕动,肌肉间如虫行动也。风为动物,故动者命曰微风。高云:风邪入于肌肉,则肌肉蠕动。命曰微风,言微风在肌肉也。

腹胀飧泄 张云:肾藏志,水之精也,水化寒,故肾邪有余,则寒气在腹,而为腹胀飧泄。肾气不足,则阴虚阳胜,而为厥逆上冲。《本神篇》曰: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骨节有动 《甲乙》:“动”作“伤”。吴:“此”下,补“则骨节有微风”六字。

泻然筋血者 马吴张并云:“然筋”当作“然谷”。志云:然,谓然谷穴,在足踝下之两经间(高作“筋间”),故曰然筋。简按:《本输篇》云:肾溜于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缪刺论》云: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出血。据此则杨注为是。

刺未并 高云: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故问刺未并奈何。

邪所乃能立虚 简按:不必从《甲乙》改字,王注义通。

气血以并 “以”,《甲乙》,作“已”,以、已同。

阴阳相倾 张云:并,偏胜也。倾,倾陷也。气为阳,故乱于卫。血为阴,故逆于经。阴阳不和,则气血离居,故实者偏实,虚者偏虚,彼此相倾也。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 吴云:血并于阴脏,是为重阴。气并于阳腑,是为重阳。惊狂、癫狂也。志云:此言血分气分之为阴阳也。脉外气分为阳,脉内血分为阴。阴血满之于外,阳气注于脉中,是为阴阳匀平。如血并居于阴,则阴盛而血实。心主血脉,故阴盛则惊。气并于阳,则阳盛而气实,阳盛则发狂也。

血并于阳气并于阴 吴云:血并于阳,则表寒。气并于阴,则里热。炅中,热中也。

心烦惋 “惋”,《甲乙》,作“闷”。吴云:心火为阴邪所蔽,故烦惋。

善怒 吴云:阳并于下部,则肝木为阳所炙,故善怒。

善忘 张云:血并于下,则阴气不升。气并于上,则阳气不降。阴阳离散,故神乱而喜忘。志云:《灵枢经》曰:清浊之气相干,乱于胸中,是为大悗。《伤寒论》曰: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宜抵当汤下之。

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 高本,作“如血气离居”。是何者为实?注云:旧本“如是”二字相连,今改。简按:不必改字,义自通。

消而去之 马云:温则消释而易行。高云:消,不凝也。去,流也。

络之与孙脉 吴。作“孙络”。注云:络,正络也。孙络,支络也。志云:络者,经脉之支别也。孙脉者,乃孙络之脉别经者。简按:今仍志。

俱输于经 “输”,《甲乙》,作“注”。

大厥 张云:上文,言血与血并,气与气并,偏虚偏实也。此言血与气并,并者为实,不并者为虚也。血气并走于上,则上实下虚,下虚则阴脱,阴脱则根本离绝,而下厥上竭,是为大厥。志云:气复反则生,谓复归于下也。盖阳气生于下,而升于上,血气并逆,则气机不转而暴死,反则旋转而复生。

何道从来? 高云:从何道来?简按:《天真论》:病安从来?字法同。

皆有俞会 吴云:经穴有俞有会也。马云:六阳经六阴经,皆有俞穴所会。志云:俞者,谓三百六十五俞穴,乃血脉之所流注。会者,谓三百六十五会,乃神气之所游行,皆阴阳血气之所输会者也。高云:俞会者,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与周身阴阳血气,相会合也。

阴阳匀平 《甲乙》作“紃平”。简按:紃,音旬。《说文》:圜采也。义不相协。

得之风雨寒暑 简按:据下文,宜云风雨寒湿。

输于大经脉 马云:《皮部论》云: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缪刺论》云:邪之客于形也,必先合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义同。

皮肤不收 吴云:不收者,肌肤虚浮,不收敛也,此由湿胜所致。张云:皮肤不收,而为纵缓。肌肉坚紧,而为削瘦。高云:不收,汗出而不闭密也。简按:寒主收敛,此云不收,则与肌肉紧紧相反。《甲乙》、《太素》近是。

聂辟气不足 马云:乃肌肉僻积之意。《根结篇》,有肠胃聂辟,是主肠胃而言。张云:凡言语轻小曰聂,足弱不能行曰辟。志云:聂、㒤同。辟,积也。高云:肌肉皮肤,聂聂然而辟动也。简按:聂辟,褶襞也。《仪礼》:者以褶。《礼记》:衣有襞折曰褶。通作“襵”《一切经音义》云:襵皱,之涉知猎二反。褶,犹褶叠也,亦细褶。王注义同。《甲乙》:“不足”下,有“血涩”二字。

喜怒不节 张云:按下文,以喜则气下为虚,而此节所重在怒,故曰实也。观阴气上逆之意,言怒可知。又《举痛论》曰:怒则气上。正此之谓。简按:下文云喜则气下,则此“喜”字衍。《新校正》为是。《淮南精神训》云:人大怒伤阴,大喜坠阳。

熏满 简按:今仍《甲乙》,作动脏。

形气衰少 吴云:形气,阴气也。衰少,虚也。

谷气不盛 马云:形气衰少,而饮食随减,所以谷气不盛也。志云:饮食劳倦则伤脾,脾主肌肉,故形气衰少也。水谷入胃,由脾气之转输,脾不营运,则谷气不盛矣。

下脘不通 志云:上焦不能宣五谷之味,下焦不能受水谷之津。高云:上焦不能宣五谷味,故上焦不行,下脘不能化谷之精,故下脘不通。

热气熏胸中 《甲乙》:无“热气”二字。

玄府不通 志云:玄府,毛窍之汗空也。毫毛之腠理闭塞,则卫气不得泄越,而为热矣。

故外热 张云:上焦之气,主阳分也。故外伤寒邪,则上焦不通,肌表闭塞,卫气郁聚,无所流行,而为外热。所谓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此外感证也。昂云:此即今人外感伤寒之症。

独留则血凝泣 吴:“留”下,更增一“留”字。

凝则脉不通 吴:“凝”上,增一“泣”字。“脉”,《甲乙》,作“腠理”,似是。

脉盛大以涩 张云:寒留中焦,阳气乃去,经脉凝滞,故盛大而涩。盖阳脉流利多滑,不滑则无阳可知。简按:厥气上逆,故脉盛大。血凝泣,故脉涩。马云:此节,脉若作外诊之脉,理宜沉涩,今曰盛大而涩,恐是在中之脉,非外见者。昂云:按阴盛中寒血涩之人,何以反得盛大之脉?并误。

血气以并病形以成 《甲乙》:“以”作“已”,次节并同。

用形哉 吴云:言因其形之长短阔狭肥瘦,而施刺法也。志云:用,以也,言当以调其形。形者,皮肤肌肉。哉者,未尽之辞。虽曰用形哉,必因天之四时。简按:今仍吴注。

多少高下 吴云:如曰以月生死为痏数,(《缪刺论》)多少之谓也。春时俞在颈项,夏时俞在胸胁,秋时俞在肩背,冬时俞在腰股,(《金匮真言论》)高下之谓也。

如利其户 简按:如、而同。下文如利其路之如亦同,诸家措而不释,何诸?

必切而出 吴云:切,切脉之切,谓以指轻按,而亲切之,所以散其正气也。张云:必切中其疾,而后出针。高云:切,按也。必切而出,谓右手持针,左手必切其穴,而使之外出。

大气乃屈 马云:大邪之气也。见《热论》中。高云:大气,即相并之盛气也。

持针勿置 吴云:言持针勿使放置也。志云:持针在手,勿置之意外,以定其迎随之意。

气出针入 吴云:人气呼出之时,则阳气升于表,于此时内针者,欲其致气易也。

热不得还 吴云:热,针下所致之气热也。简按:志以为热邪,非。

动气候时 张云:动气者,气至为故也。候时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也。马云:《离合真邪论》,与此篇所论,补泻之法,联属成文,庶几学人熟读熟玩,又与《官针篇》第六节参看,其讲解之辞,见《八正神明论》。

言虚实者有十 马云:神气血肉志,各有虚实,是计之有十也。

络三百六十五节 张云:所谓节者,神气之所会也,以穴俞为言。志云:乃筋骨之会。

必被经脉 吴云:被,及也。

故得六腑 《通雅》云:故、固古通。《周语》:咨于故实。《史·世家》,作“固实”。

调之络 张云:《痈疽篇》曰:血和则孙脉充满溢,乃注于络脉,而后注于经脉。《百病始生篇》曰: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本论》曰: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故病在血者,当调之络也。

燔针劫刺 熊音,燔,音烦,烧焚也。马云:见《经筋篇》,吴:“燔”上,补“病在筋”三字。注云: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暖耳,不必赤也。高云:治痹证也。《经筋篇》,有十二筋痹证,皆治以燔针劫刺。痹发于阴,故刺其下也。及与急者,谓筋痹也。

焠针药熨 吴云:焠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不但暖也,此治寒痹之在骨也。张同。简按:《玉篇》:火入水谓之焠。《史·天官书》:火与水合为焠。然则焠针,烧针而入水者乎?《官针篇》云: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王注燔针,则云烧针。注焠针,则云火针,知是燔针、焠针,即火针也。(《荀子·解蔽篇》注:焠,灼也。)《千金方》云:火针,亦用锋针,油火烧之,务在猛热,不热即于人有损也。《针灸聚英》云:经曰焠针者,以麻油满盏,灯草令多,如大指许,丛其灯火烧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者,反损于人。又有煨针、温针,意与火针有少异。吴云:药熨者,以药之辛热者,熨其处也。筋骨病有浅深之殊,故古人治法,亦因以异。

病不知所痛 吴云:病不知所痛者,湿痹为患,而无寒也。故湿胜为痹,寒胜为痛,今不知所痛,湿痹明矣。高云:痹病在五脏之外合者必痛,若痹病不知所痛,则从奇经之脉而上,故曰两跷为上。

两跷为上 马云:刺两跷之上。张云:二穴俱当取之,故曰为上。简按:志高并从马,非也。

谨察其九候 简按:上文云:九候若一,命曰平人,若不一则为病脉。故谨察之,前后贯串,以明九候之不可不察也。

针道备矣 《甲乙》:“备”作“毕”。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