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见古人著述,出口成章而见地超迈,不假思索而百世传诵。不禁心中深自叹绝,而终不知何以天纵如此奇才。只如周公敦颐之《太极图说》及《通书》,古来注《易》之书,何啻汗牛充栋,而周公著述一出,理学肇立。千古之下,直续孔孟不传之心法;有宋之时,绍隆儒门道统于天下。奈何于其学问的发源处,却是幽微难见。
及阅蕅益大师《灵峰宗论》,见大师语云:有了出格的见地,方能具备千古的品格;有了千古的品格,方能具备超越凡俗的学问;有了超越凡俗的学问,方能作出盖世的文章。同时也在《宗论》中得知周公于东林常总禅师座下已得开悟,并再查找经典加以佐证,方于此段公案,无大遗憾。深体祖师之言果然透彻。同时,也对儒宗的教法、心法有了一点理解。
周敦颐,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原字敦实,避宋英宗(赵曙,曾名宗实)旧讳,改字茂叔。因筑书堂于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取营道旧居濂溪以名之,故后人又称濂溪先生。曾官任郴州县令、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国子博士、通判虔州、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等,有政绩。程颢、程颐曾经师事之。在当时,佛教中的禅宗一法已经极见兴盛,禅门中宗匠如林,各主一方,握拳竖指,瞪眼扬眉,教化徒众。而士大夫参禅者亦相率成风,当时的大臣如范仲淹参瑯琊慧觉禅师,苏辙参洪州顺禅师,而更投入的,则苏轼成为东林常总禅师的法嗣,黄庭坚是黄龙祖心禅师的法嗣,朝野上下,修佛学道,蔚然大观。周公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更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人物。
据《居士分灯录》记载,周公自述曰:“吾此妙心,实启迪于黄龙(祖心),发明于佛印;然易理廓达,自非东林开遮拂试,无由表里洞然。”本文以周公参黄龙祖心、佛印了元、东林常总三大老为线索,呈出此段公案,亦希望读者于此中间,能识此妙心,亲见本来。若所述不当,敬请指正。
一、参黄龙祖心
“孔颜乐处”是周公入参佛法所遇到的第一个疑情。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他又赞叹颜渊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通过上面的话,可以看出圣贤于顺缘之下,或者逆境之中,均能其乐融融。在普通人看来,这的确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究竟是一种纯粹的自我安慰,还是的确有使其身心愉悦的真实境界存在?如果是前者,那么这样的心态倒真的是“精神胜利法”了。然而,这样心态的人怎么可能得到人们的景仰呢。通过精神的幻觉达到的自我满足,让人感到的是可悲,而不可能是别的。如果不是幻觉,这种快乐是实实在在的,那么其理何在。生命对人是最宝贵的,没有了生命,再伟大的事业和再多的财富都没有了意义。而孔圣人却说“夕死可矣”,对常人来讲,真是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离开了珍馐美味,我们还会觉得生活有意义吗?即使有比美食更重要的东西,然而对于一般人来说,离开了优越的物质条件是万万快乐不起来的。如何理解圣人,如何接近圣人,这是圣人的追随者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芸芸众生离苦得乐的关键所在。
正基于此,所以周敦颐在向黄龙祖心禅师请教教外别传之旨时,祖心禅师告诉他:“你只需要向你自家屋里打点,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那么究竟什么是道,让孔子觉得夕死而无憾呢?又颜渊不改其乐,他所乐的又是什么事呢?你只要把这两个问题参究透彻了,自然会对教外别传的宗旨有所领悟。” 此处,祖心禅师直接以“孔颜乐处”点示周公以明心见性之方,凡修道人,于此亦应通身拶入,切实提撕。周公虽未能言下大悟,然而此疑情已经蕴于心中。
二、参佛印了元
周公是佛印了元禅师的法嗣。周公参过祖心禅师后,过了不久到江州游览庐山,看到锦绣谷如缎似锦,仙人洞佛手天成,心中眷恋,于是就安居于庐山。然时刻萦系于怀的,依然是“孔颜乐处”一案。佛印禅师当时住在濂溪,带着心中疑情,周公前往请谒,并继续参叩于心性之道。周公问禅师说:“《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禅门里怎么说无心是道呢?”言下之意是,率性,则“性”即是有,“无心”,则心便是无,有无相对,如何融会都是同一个道呢?佛印禅师直接答复:“怀疑就去别处参。”周公继续请教:“如果参则终究是有,那毕竟以何为道呢?”了元禅师答道:“满目青山一任看”。如何是“满目青山一任看”,周公于此即豁然而有所省悟了。稍后一日忽然看前窗子前边有草长出来时,不禁言道:“与自家意思一般。”遂做了一首偈子,呈送给了元禅师,偈言:“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会豁幽潜,草深窗外松当道,尽日今人看不厌。”佛印禅师看了之后,还和了一偈,以示对其悟入境界的肯定,偈曰:“大道体宽无不在,何拘动植与蜚潜。行观坐看了无碍,色见声求心自厌。”一唱一和,于佛法中意,师弟二人,心领神会。周公于是效仿东林慧远大师结白莲社念佛的故事,请佛印禅师为社主,成立了青松社。如果说周公在了元禅师座下,已经见到了真如本性,那也只能说是雾里看花,依稀仿佛而已。而彻底打破迷云,达到性天朗然之大悟境界,则是在见到东林常总禅师之后。
三、参东林常总
庐山秀甲天下,气候温和,为古来文化名人所钟爱的地方。而东林寺自慧远大师创建以来,一直是南方佛教的首要道场。当时驻锡东林的是常总禅师,常总禅师弘扬临济宗风,名噪天下。周公定居庐山后,为了彻底扫除心中的迷云,自然前往参访常总禅师。常总禅师开示他说:我们佛教认为实际理性的境地是真实无妄的,这也就是儒门所注重的“诚”。《易》经乾卦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就是资发这个实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就是要契合于这个实理。天地圣人之道,就是要达到与“诚”相应的境界。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要通过切实的作功夫,才可能会有豁然悟入的一天,不可能只是口头说说就能够成办大事的。看出周公的根性与不足后,常总禅师就传授了他一些禅定打坐的方法。周公于此时,对“孔颜乐处”之公案,虽已经有所契入,而未能直下透脱,一旦得到常总禅师指点以禅定的功夫,以定资慧,如虎添翼。于此后的一月中,专心修禅,冥心在定。刻刻提撕,念念不空,连连绵绵,直透重关。如风卷残云,海吞万川。直将佛祖心印、儒宗真传,彻底圆彰,当下亲见。功夫有有了一番胜进之后,遂做偈云:“书堂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自幽。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将偈子呈送给常总禅师,得到了印证。
开悟之后的周公当即请求常总禅师为其剃度,以便行做沙门,专心办道,早日证得无上菩提。然而,常总禅师逆知未来,天命斯在。于是开示周公说,如世间没有真正的儒生,也就不会有真正的佛子。到宋朝时,离孔孟已经一千多年了,时节因缘,儒宗正当中兴,而此中兴大任,落在周公身上,所以他不能够出家,而要住世弘阐儒学。周公遵从常总的意旨,从那以后,著书授徒,力扶儒门。周公门下出二程,二程后朱熹私淑周公,宋代理学于是大兴。(来源:网络,作者:弘涛)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