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流书,做一流人。《道德经》自古以来就被尊奉为万经之王,它影响了中国2500多年的历史。常读《道德经》,可以让我们从二流进入一流,从低维进入高维,从小我进入无我,从自我进入超我,从凡身进入道身,从凡俗进入超俗,从凡境进入圣境,从无明进入慧明,从显意识进入超意识,从兽性进入神性,从人道进入天道,可以让我们知命、改命,践履使命,圆满天命。
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留子黄金满箱,不如教子一经。而《道德经》就是这样一本可以让我们修身济世、代代传承的人生修真宝典。
《道德经》的作者,也就是自古就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的老子,也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孔夫子曾师从于老子,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先秦诸子百家无一不受老子思想的影响。而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其思想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也同样深受老学的影响。从魏晋以来,儒释道三教合流,相融相荡,“一以贯之”,共同成为华夏民族思想文化的主流。
曾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先生说:“我初中时便开始读《道德经》。几十年来,老子的思想一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在力量。”纵观历代所释注《道德经》者,多为外说,也即以儒释老,从“外王”之重修身治世的应用角度来解读,却鲜有人能从“内圣”之心性角度来参悟的,唯有庄子是个例外,庄子从玄学的角度把老子的“内圣”发挥到极致,但因其隐喻、隐语繁多,若没有一定的修行见地,很难剥离其言语文字名相,窥见大道之实相,到了三国时期,王弼则进一步发挥了老庄思想,使得《道德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玄学,让修学者对大道愈加有扑朔迷离、深不可测之感。
除此之外,汉朝的河上公和唐代全真教北五祖吕洞宾皆从修身的角度阐释老子真意,尤其是道教全真一脉自王重阳创教以来,注重个人性命的修炼,并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为宗旨,尤其是以佛家的见地来诠释老子“内圣”之心学,圣贤相互诠释,倡导性命双修,使得大道之理越发清晰明朗。
如吕祖秘注之《道德经释义》即是从性命双修、修真炼气的角度来试图破译老子“内圣”之道的,故历来被道教丹道人士所重视,但纵观其文,内容多涉猎道家丹道之修炼法,如气运周天,还精补脑、河车倒转,取坎填离等,也即强调性命双修,其总体方向是教人从有为入无为,从肉身生命的修炼进而契入法身性命的开显,但由于又掺入了太多诸如龙铅、虎汞、白雪、黄芽、朱砂、水银等丹道修炼隐语文字名相,对修道者来说,若是不能剥离这些言语文字名相,则很难体悟大道之实相。
若能深入吕祖修炼思想,就会发现其中所论命身修炼之有为法,蔚然大观,见解颇深,着实教人叹为观止,对医家思想也开辟了更多有益的视角。但美中不足的是,其中所论性身修炼之无为法,虽然也有很高的见地,但终不如佛家究竟。这可从吕祖所自言的“休作释氏顽空”(参见:吕洞宾《道德经释义·治大国第六十章》)一句中窥见一斑,他把佛家所言的“空”理解成“顽空”,足见其注老子时,对心性的认识尚未完全明悟。
但是,后来吕祖又得到黄龙禅师点化而开悟,并写了一首名为《参黄龙机悟后呈偈》的诗偈:“弃却瓢囊摵碎琴,从此不炼水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从此彻悟本心,不在专事于铅汞外丹的修炼,而重视心体本性(也即内丹)上下功夫。在其《医道还元》序篇中说:“人果不自满假,不甘下流,由身及心,由心及性命,一一会通,又何患疾病之不可已,又何患至道之不造其极耶?”越发重视性命双修之必要性。并且,吕祖藉由禅宗心性之学对《道德经》有了更为透彻的领悟,在《金华宗旨》中吕祖说《道德经》乃“天机浑成,纯朴归元之作,故千古不磨,乃太和元气,大道从此昭著,心经由此开宗,为万世梯航,显于言表,而隐文奥义,实非寻常。各家注亦只注得皮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道鲜矣!”
纵观吕祖的一生,是融三教于一炉的实修实证的一生。诚如他自己所说是“幼习儒业,长好性宗,晚修仙道”的一生,在《纯阳三书》中吕祖自述说:“我为三教宗师,应结道者,与之言道;应结儒者,与之言儒;应结释者,与之言释;应从道至释者,先言道,后言释;应从儒至释者,先言儒,后言释。”他一生不拘三教,只看缘分,不仅度化了如邵雍、范仲淹、滕子京、苏轼、张商英、陆游等大儒,还度化了如大云、法珍、慧觉等禅师,不愧为三教大宗师。
又如,宋末元初的全真教南宗中和派创始人李道纯祖师在《中和集》中说:“为仙为佛与为儒,三教单传一个虚。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虚里做工夫。”又作颂云:“人情多聚散,世道有兴衰,惟有真常在,古今无改移。”其所言“真常”即是老子所言的“恒道”之体性,也是佛祖所言的真我本性,它真空虚无,恒常不变,故称真常。
再如,金元初期的道教主流全真教丘处机真人在其语录中说:“大道极平常,不作奇特想,只要心真,何事不办?”又说:“吾宗前三节皆有为工夫,命功也;后六节乃无为妙道,性学也。三分命功,七分性学,以后只称性学,不得称功,命方称功,有为之事也。功者,工也,有阶有级。性何功哉?佛祖也只完得性学而已。今世人,贪生之甚,希慕长生,究无长生者,心不真也。”言明性命双修之要旨,并特别指出“性学”才是无为之妙道。
后又有明代尹真人高弟撰《性命圭旨》一书,贯通三教性命之学,书中说:“夫学之大,莫大于性命,性命之说,不明于世也久矣。 .......教虽分三,其道一也 .......岂知性命本不相离,道释原无二致,神气虽有二用,性命则当双修也哉。”尽论三教归一之秘旨,几近于真道原旨。
佛家之禅宗,确实是真正继承了佛祖心法的正宗法脉,其教人明心见性的般若智慧是十分究竟的,其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中,与老庄之思想不期而遇,仙佛绝配,相互耦合,可谓天衣无缝。如上面那位曾点化过吕洞宾的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创始人黄龙禅师,就曾言“道”是一种恒常不变的存在,并奉行“道不假修”的祖训,认为道不远人,但能明心识性,则自然能见道,正如其诗偈所言:“古人求道求自心,求得心空道自亲。今人求道外求声,寻声逐色转劳神。劳神复劳神,颠倒何纷纷!”,大师常常开示学人,要懂得体道见性成佛,关键认识佛性,进而体道。
另外,早在南梁时期,佛家就出了一位了不起人物,这个人就是傅龛,他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奠基人,世人称其为“弥勒化身”,因其从未剃度出家,故也被尊为中国维摩禅祖师,世人将其与达摩、志公并列为梁代三大士,故也被尊称为傅大士。傅大士是中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杰出代表,为禅宗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扫清了障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示范。南怀瑾先生曾高度评价说:“唯有志公、傅大士等中国禅,可称为中国大乘禅作略,才有透脱佛教的形式,滤过佛学的名相,潇洒诙谐,信手拈来都成妙谛,开启唐宋以后中国禅的禅趣——‘机锋’‘转语’。尤其以傅大士的作略,影响更大。”
傅大士的思想与儒家、道家渊源很深,唐代楼颖编著的《傅大士录》中有记载:大士一日,顶冠、披衲、趿履。帝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是道耶?”士以手指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袖衣。遂出。故今双林寺塑大士像,顶道冠,身袈裟,足趿履,仿此迹也。南怀瑾先生说:“傅大士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表示中国禅的法相,是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学为中心’的真正精神,配上他一生的行径,等于是以身设教,亲自写出一篇三教合一的绝妙好文。”
同样,禅宗思想又对后世儒家参破老子所传于孔子的“道”有着极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后来的理学大家、创立太极图说的周敦颐也说:“吾此妙心,实启迪于黄龙,发明于佛印”(参见:附录三)。
及至于融儒释道三圣教于一心的儒门大家王阳明先生自龙山悟道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一语道破老子与佛祖之玄机所在,心之本性即理,本性具足一切理、一切法(此处,理,即法),它蕴含一切天地宇宙万物之道,是一切视听言动之可能的依据。王阳明五十岁以后专弘“致良知”一说,曾慨叹道:“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生中得来。”其“正法眼藏”四字早已向世人揭示出:只有以佛之见地来贯通老子、孔子之道,圣圣相诠,才能最接近于老孔之真义。“正法眼藏”四字,源出于佛门禅宗,如《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中说:“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灵山会上,佛告迦叶:“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法门。”凡夫的眼睛,习惯性都是往前看、往外看,妄想打到那边,眼睛就看到那边;而且只看别人,不看自己,所以返观相当重要。佛说:“吾有正法眼藏”,藏于何处呢?——涅槃妙心,实相无相。藏在无住的境界中,坦然而住。而阳明心学之内核也正基于此说。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明末高僧憨山大师曾运用佛家思想注解过老子,他曾说“欲读懂老庄,须熟悉佛教经典,特别要懂得破执的理论。”此说可谓窥破老庄“内圣”之秘义,学人若是参悟佛法,能破除贪执,觉悟本心自性,再回过头体悟老子,则五千言之明光字字昭然若揭,所有隐喻的文字名相层层剥落,读起来如汩汩清流灌注心田,对经文理解上的障碍,顿然全消,此乃笔者之真实体验,也是本书得以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问世的原因所在。
佛曰:“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道体只有一个,心体也只有一个,二者是一不是二,故曰不二法门。三教圣人,虽教人证道之法各有不同,但目的却只有一个,皆在于教人借道体圆满心体,证悟真我本我罢了。所谓真我、本我,三教对其称呼繁多,有时称本性,有时称自性、有时称本心、有时称性身等等乃至百千种称谓,实际上,皆指同一个东西。
古大德云:不识本心,学道无益。老子五千言之所以多被世人认为是道德学问,而鲜有人了解其隐于表象后的心性之学。其原因在于五千言所表达的内容采用了诸多的隐喻和暗示的方式。老子超验的思考方式,非世间常理、常识所能辨析、讨论和界定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二元对立的观点来解读它,也无法完全用逻辑思维将其表述清楚。套用现在流行的词汇来表达,老子的思想是高维的,它高到了N维乃至于无穷大的维度,这个维度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无极,已经没有极限了,用佛祖的话来说就是无上,已经没有上限了。
因此,唯有从器世间的二元对待思维中超拔出来,以佛的智慧和见地来觉照老子,才能顿觉老子思想与佛祖之智慧是如此的契合。才能顿悟:老子明处教人修道,暗处却是教人修身。明处教人修身,暗处却是教人修心。所谓修心,实乃修真,是教人觉悟真我、本心、本性罢了。一言以蔽之,老子无非是想教人借道修身,借身修心,借心修真罢了。
人人皆有一颗自性真心,它本来如一面明镜,一尘不染,但因疏于擦拭,致使心镜蒙尘,真我不显;它本来是一块净土,无烦无恼,但因懒于耕耘,致使烦恼如杂草丛生,妄我嚣张。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老子《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教我们去伪存真、反朴归真的修身法宝。藉由它,可以让我们开显真我,充分释放真我中所本自具足的无穷能量,这也正是潘基文先生所说的“内在力量”
本书思想以“性命双修”、“天人合一”、“身心合一”为修炼主旨,经文版本依通行本之“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章节顺序,参考王弼、河上公、吕洞宾、憨山大师、帛书甲乙本、楚简本等多家版本校注而成。
-- 共和国二零二二年二月十一日 于沪上 谭医堂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