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老子修真心传

第四章

道盅,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释义:第一句:“道盅,而用之有弗盈也”,道体(也即心之本体)就像一只空虚之器,它里面充满了无穷无尽的能量,若取用它来使人心富有,则心永不会有盈满之感,对它的追求永无止境。

第二句:“渊呵,似万物之宗。”它如无底的深渊一样空虚、深邃,暗流涌动,潜能无穷,好像是万物的宗主。

第三句:“挫其锐”钝挫其锐利锋芒,此处喻人之个性,也即钝化自我意识,回归到无意识的生命本源(也即无我、本我、真我)状态。

上医修学理论认为:修道至一定境界,我们的思维会特别灵敏、敏锐,能把握阴阳,快速捕捉、辨识外在的人事物的是非、对错、好坏、善恶、美丑等现象,这就是所谓的神通(或说读心术),也即老子说的“知人者智”,但是,若一味执着在这种神通上,也即执着在二元上,当一遇不合乎道的人或事时,就会不自觉的争论、争辩,陷入二元对立之中,妄想扭转对方,改变事态,但往往因不应机,时机不到,或缘分不具足,以致事与愿违,结果费力不讨好,且徒增烦恼,要通过这一关,必须继续修行,及时反观内照,持守清净本我,对自我意识做“脱敏”处理。

如何使意识“脱敏”呢?初期可以刻意的采用“遁法”来“钝化”自我意识,慢慢操练“钝感”,功夫纯熟了,自然能“顿悟”,自然达到随缘自在、自在随缘、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之境,自然能把握住时机、火候,做到当机立断、随机应变、顺势而为、随缘度化、随遇而安。

所谓“遁法”,并非遁世,并非一味的逃避、远离外缘的干扰,而是当外缘现前时,若时机不对或缘分不具足,不要立刻起心动念,把心代入到二元,代入到事上去,要学会刻意隐忍、隐遁、远离或疏离“自我意识”,使心不受其干扰。或者说,初期要刻意装糊涂,待火候纯熟了,自然难得糊涂,不再装糊涂,能当机立断,随机应变,菩萨心肠,霹雳手段,一切恰到好处,不留痕迹,此是真糊涂、真自然。更具体来说,就是要落实老子在第十四章中所言的“希夷”法,也即做到“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如此渐修,久之自能从有为进入无为,从刻意进入自然。

第四句:“解其纷”,解除其纷扰的表象,也即化解心上纷繁的妄想,使心彻底从妄想中解脱出来。

第五句:“和其光”,中和其耀眼光芒,使心性耀眼的明光趋于中和、柔和状态(参考第58章:光而不耀)。

第六句:“同其尘”,同化其纤尘毫末,指将心上细微的执着、妄想、烦恼之纤尘同化掉,使其皆回归于清静本心。

第七句:“湛呵,似或存”,湛明通透啊,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

第八句:“吾不知谁之子也,象帝之先。”,我不知它(心之本性)从何处而生,好像在造物主未生之前,道体(心之本性)就已经存在了。

从“象帝之先”四字可知老子此段所说的“道性”(心之本性)乃先天之道(天性)。为什么如此确定呢?可以推理得知。这里“帝”,解读为天帝,或者造物主,一般没什么疑问。那么,在“造物主”之“先”的那个东西又是什么呢?是不是心体呢?所谓“帝”或“造物主”都是从人之本心生出来的对世界本源的认知,从源头上讲,这个认知仍然属于心所产生的,所以象帝之先,实际上指心体而言。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