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老子修真心传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

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释义:第一句:“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白话意思是:普天之下的道理,就如张弓射箭者一样。目标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目标弦位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力道有余了,就减损一些;力道不足了,就补足一些。

此句暗示修道之天机,所谓高与下、有余与不足无非一阴一阳而已,具体到命身的修炼来说,就是通过修炼实现生命机体阴阳的平衡。只有阴阳平衡,身心能量才能归于平静,自然、无为。从命身角度来说,人身督脉所在的脊柱关节恰如一张弓形,若出现强直、侧弯、错位、劳损等情况,比如颈椎病、驼背、腰椎盘突出等疾病,皆不利于周天气血的巡行,打坐时,常会感觉瘀滞点,气血不顺畅从而影响能量的正常传导,从而阻碍修行。所以,保持任督二脉的畅通尤为重要;从性身角度来说,“高者抑之”指打坐行太上内观时,觉照念头生灭波动趋势,如念头波动过高,则易生起自高自大、贡高我慢的自我意识,此时就需“抑之”,使其回复到平衡状态。

“下者举之”,如果念头生灭波动过低,则易生起抑郁、压抑、下陷进入顽空的情绪,此时则需“举之”,振奋其波动幅度,使其回复平衡状态,就如调控弓弦的道理一样,修心之法,无外乎此,初时有为,刻意调服,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自然进入无为,无需刻意而一切自主、自动、自发、自然,念头波动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以抑郁群体为例,就必须“高之、举之”,使其从压抑的、低维的“自我”意识中超拔出来,提高其维度境界,进而完成从自我到超我的转变。

第二句:“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普天下的规律无非如此:有余的,就减损一些;不足的,就补足一些。这是天道自主调节的法则,所以,当修行者从人道修至天道后,会自然开启“损有余补不足”的自主调节本能,修至天道后,则丹成胎自熟,先天元气在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大小周天中自主的运行,能够自然的将机体能量不足之处补足,将瘀滞、过剩的能量冲刷、清理掉,确保经络气血运行顺畅、阴阳协调,使人体机能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实现健康人体的自调、自养、自愈。当然,修炼过程中可以借助针、灸、松筋、推拿、正骨等自然物理疗法,激发经络的流注调节作用,以起到《灵枢经》所言的“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的效果。

第三句:“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是,世俗人的道理反而不是这个样子的,本身不足的人,却还要继续减损,并以此来供奉那些本来就有余的人。此处,老子借天道来对比世俗人的道,告诉修道者,若要修成正道,必须抛弃掉世俗之道,反其道而行之,才能进入天道。

第四句:“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白话意思是:谁人能把自身多余的东西拿来奉献给天下呢?难道只有修道者吗?此处,老子指明,只有修道者,才能从人道进入天道,真正践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观。

第五句:“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白话意思是:所以,对得道的圣人来说,他总是乐于为天下众生奉献,而从未想过占有多余的财货;他辅助天下众生立身行道,功成事遂,却不居功自傲。若修道者皆能如此效法修持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为了满足“自己多么贤能”的欲望才肯去修道的念头了。

此段经文,老子告诫修道者:道场不是名利场,修道不是为了争名夺利。明悟心体本性,才是修道之根本目的。而心体本性是无私无欲的,因此,修道过程中,即使你抱有一丝一毫的“私欲”,也是无法见道的。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