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讲《道德经》。我们来一起分享老子对我们的指导。
今天讲到第五十四章了,这一章非常重要,看完这一章,我们好像觉得它跟儒家有好多相通的地方,有人问罗博士您怎么讲哪一章都很重要?好像每一章您都说这一章很重要。《道德经》之所以是经典,它的魅力就在这儿,《道德经》里几乎每一句话拿出来都是后世的经典,你可能觉得每一段话都有点熟悉,因为中国人说话的时候就会引用,这都是经典的魅力。
今天我们看第五十四章,老子讲,“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绝。”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们就讲这一段,其实后边有好多修炼的过程。“善建者不拔”就是真正善于建立什么事的人,善于构造、建造什么东西的人,做成一个什么事的人,他真的做好以后,你没有办法给它拔除,“拔”就是拔河的拔、拔除的拔,你没有办法给它除掉,建的非常非常的坚固、非常非常的完美。
“善抱者不脱”,也是一样的道理,“善抱者”的“抱”是拥抱的抱,“抱”字各个版本稍微有点不同,非常遗憾,帛书甲乙本这句话全都残缺了,没有了,看不到了。郭店楚简写的是“善休者不兑”,“休”实际是保护的保上边口字,写的时候马虎了,大家不要以为古代人写每个字都严谨,在那个年代很多字音相似,我就拿过来借了,有的时候抄也会手误,所以保护的保把上面那个口没抄上,就写成休息的休,“不兑”实际是不脱,左边“月”字没写,就写右边的“兑”字,那个时候写书还是相对简单的,字音相近、形相似,拿来都借上。“善保者不脱”我觉得这个反而合理,善于保持、把持这个状态的,反而不会脱掉它,既然现在通行版本都是“善抱者不脱”,这个解释也是合理的,善于抱持、善于把握的,您就不会脱离它、不会丧失它,这都是讲的善于做事的人做得很好。
最后一句讲“子孙以其祭祀不绝”,就是您把事情、功德做得很好,后世的子孙因为您的功德会“祭祀不绝”,这话里有含义,“子孙以其祭祀不绝”什么意思?就是子孙尊重您,是您的事情做得好,尊重您;另外一个隐藏含义是您的子孙活得特别好,所以他们才能祭祀您,所以有两层含义。为什么这个人能让子孙活得好,能让大家纪念他呢?其实这不是我们做事的目的,但是老子在这告诉您,您把事情做好了,最终这样的结果一定会出现,也就是说,并不是这事您做好就没有结果,人们一定会纪念您,但是您不是为了大家纪念您而做的事,做什么事怎么做能做到这个份上呢?
老子讲的“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这里边是有含义的,因为本章后边就讲了这些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我们为大家做的所有的事,要由内及外地去做,由内及外就是我们一定要分清你做的事本身和它带来的结果,内在的,就是本身您要把它做好,这种做好,把德行修好、把内在做好,外边的结果自然会出现,但是如果我们特别强调外在的东西,我们就觉得外在的重要。比如说,公司的领导就觉得我的地位很重要,所以规定一般员工出差要坐普通舱或坐高铁,董事长出差必须头等舱、必须住几星级以上级别的酒店,必须当地分支机构以什么样级别的领导来接待,级别要安排好,这就是在乎外在了。您要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都这样,凡是建立外在的,内在没有根基,外在您加的多少墙,但是因为没有内在的基础,外在的都会消失的,外物都会把它给拔除掉。
真正高明的人、境界高的人怎么做呢?人家把内在做好,德行修好,从里边把事情做得非常好,外边的事情,其实反而您倒不用多管,反而变得坚固起来。“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绝。”这段话让我想起一个古人范仲淹,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人,范仲淹这个人小时候自己家里很贫寒,因为他爸爸死去得很早,所以他母亲改嫁,他后来自己读书,苦读。大家知道范仲淹的故事,在寺庙里读书,弄一个粥,粥冷凝以后,切成块,早上一块、中午一块、晚上一块吃这块粥,非常清苦,当时他同学有人家里边很富裕,做官的等等,一看他天天就吃这点东西,夹点咸菜,太苦了,就给他带了点好吃的。
第二天一看,范仲淹没吃,东西坏了,他说给你好东西怎么不吃呢?范仲淹说,我吃了你的好东西很简单,但是我怕吃了好东西以后,我就再也忍受不了这种苦,同学听了很感动,范仲淹读书就是为天下人读书,当年在考科举之前,去占卜了一下,占卜的结果好像不利,范仲淹就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做不了宰相,当不了官为人们服务,我也要做个医生为大家服务,发心就是为了老百姓,所以后来他当官了,当官以后,范仲淹就做到了副宰相级别的官员,但是自己家里非常的清苦,因为他把钱都给大家用了,比如说他工资开了,他拿工资买地,买地做什么?叫邑田。邑田什么意思?邑田产的粮食、卖的钱,都供家族里的年轻人或附近的年轻人读书,这叫邑田。这钱要捐出来持续供学子读书的。
当时他老家在苏州,苏州有风水先生,看中了一块地,这块地苏州城风水最好,所以范大人,我把这消息告诉您了,您把这块地买下来,在您家里边肯定是发大财,一定会做大官,因为这块地出那种做大官的人才,范仲淹说,我家里边人做大官,哪里比得上国家人才辈出呢?把这块地买下来,捐出来建了一个文庙,苏州现在的文庙就是范仲淹建的,现在大家到苏州旅游,可以去看看,文庙就是供读书人读书,希望借着风水宝地,读书人都成材,都成为国家栋梁,这是国家的福分,范仲淹的这种境界非常非常高。宋朝的官员,尤其北宋的官员工资是很高的,范仲淹做到那个级别的官员,他依旧清贫,家里三个儿子,据说就一条像样的裤子,谁出去办事,谁穿上这条像样的裤子。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范仲淹买了点粮食,让一个儿子押着这一船米,沿着京杭大运河送回苏州老家,结果儿子很快就返回来了,范仲淹问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我走到半路,因为沿路要休息,遇到范仲淹的老同学了,发现老同学家境贫寒,家里边一家真的很贫寒,现在揭不开锅了,所以我把米都赠给他的家人了,范仲淹听完,不但没批评儿子,反而说做得对、做得好,别人有困难就要去帮。这个人特别清廉,对人特别好,仁义,他在朝廷里,据说当时整个朝廷的风气为之一振,奢靡的不好意思再奢靡了,这是一个清官,所以他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人的德行特别好,把自己做得特别好、修行特别好,外在的东西自然会来的,而且自然会坚固的,当时朝廷命范仲淹到西北作为大元帅,文人带兵,大元帅抵抗西夏的入侵,范仲淹往边疆一驻扎,敌方不敢来犯,因为这个人德行太大,对方的人听说都感动。
范仲淹去世以后,对方的人都焚香哭拜、祷告,这么好的人还去世了,这就是“善抱者不脱”,他想保护什么,绝对不会失去的,因为人家的德行太好了,吸引力太大了。范仲淹德行很大,把那种能够让后世出大官的这种风水宝地,捐赠给所有的学子,让大家都成为栋梁,德行很大,自己家孩子反而成才了,因为孩子学他的这种思想,所以进步飞快,最后范仲淹的二儿子反而做了朝廷的宰相,孩子都成材了。我们古代说能够以自己的德行佑护自己子孙千年的,中国古人有几个人,比如说孔子,现在一听说谁是孔子的后代,大家还保持尊敬。还有范仲淹,现在我们可能不知道,因为现在大家读书,不考科举了,在过去古代的时候,听说谁是范仲淹的后代,每个人都尊敬有佳,因为范仲淹是所有读书人心中的楷模。所以后世我看过很多中医书,很多中医书的序言都是由范仲淹的后代给写的序,写医书的医生要介绍一下,某某某给我写序了,说奉范文正公之后也,一定要介绍一下,给我写序的这个人是范仲淹的后代。
因为你的祖先,大家会礼敬你的后人,而这些后人们,因为学习祖先的德行,也会更容易成才,这就叫“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绝。”也就是说真正懂得道的人,人家做事,把内在做好、把德行做好,把该做的工作做到完美,但是因为他集中精力做内在,把内在做得特别好,所以外在的反而不容易被去掉,反而会更加坚固地依附在内在的周围,所以这是老子讲的道理。由内及外,做好本质,外边的事会追随你而来的,这就是老子给我们一直讲的道理。在本章的后边,老子就一直在论述这个道理,而且讲述了具体的修行方法。
朋友们,今天我们就讲到这儿,明天这个时间接着跟大家来分享《道德经》的道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