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老子修真心传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细久矣。

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释义:第一句:“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天下人皆说,我所说的“道”实在太大了,大到了无边无际,以致于无法形容其肖貌。此处是就道体而言的。

第二句:“夫唯大,故不肖。若肖,细久矣。”正因为它大到了无边无际,所以无法形容,如果能够描述形容,那早就成了很细小的东西了。此处言大道无形,其本体性空,无有边际。因为无有边际,所以无法形容。若是能够形容的,一定是有边际的。就比如,地球虽然很大,但它也有边际,可以形容。再比如天,更大,看上去无有边际,但其实也有边际,可以形容。而那个先于天、地而生的混然自成的道体,或者说生养天、地及一切万物的那个母体本身,则是无有边际的,是无法形容的。

第三句:“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承接上句,虽然道体无边无际,难以捉摸,但老子告诉世人,要想修道,仍然是有法可循的。“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接着,老子把心底所珍藏的、视为“珍宝”般的三个修道之法,也即法宝,向修道者毫无保留的和盘托出,希望修道者都能将其视为“珍宝”一样来重视,并皆依此三法来修持自己。

“一曰慈”,第一个修道之法是“慈”法。“二曰俭”,第二个修道之法是“俭”法。“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三个修道之法是“不敢为天下先”法。老子之所以重视这三个修道之法,或许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依此三法来修持证道的,就是依此三法来“道体”与“心体”相互印照,最后实现完全合一的。

那么,老子所说的这三个法,到底是不是正法呢?是否适合每个人来修持呢?虽然老子肉身已经陨落,我们不能亲自当面询证,但是,当我们彻底觉悟本心,智慧光明开显后,就会发现:老子之三宝和佛祖所言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佛之三法印就是对老子之三宝最好的注脚、最好的印证。下面,我们就从本性的角度,来彻底贯通三宝和三法印。

首先,老子之“慈”法,可以用佛祖之观“诸行无常”法来对照,观“诸行无常”就是教人观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由因缘所生的有为法,是空无自性的,随着缘聚而生、缘散而灭的,所以是无常的。但是,这也是方便法,是为了通过观有为法之无常,进一步来体证无为法之恒常的方便法。但是相对来说,老子之慈法,更为灵活,它即能教人从观诸行无常来体证本性之恒常,同时,也包括了从观本性之恒常,来体悟一切法皆是恒常自然的。

“慈”,即是慈心。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慈”呢?“慈”字,若是拆解开来看,就是“兹心”的意思。兹,就是“此”的意思,所谓兹心,从有为法角度来说看,就是指此时、当下的一念心,这就是兹心,就是慈。当下一念心不是恒常的,是无常的,前脚想到东,后脚就想到西。这一秒想死,下一秒就想活。即使时间拉的再长,只要人活着,念头总是处在反复无常中起伏不定。当然,这是从有为法角度来解读的。

如果站在无为法的角度,那么“兹心”就是当下心,也即本心,而不是当下一念心的意思了。当下本心,那就是从本性的角度来讲了。站在本性的角度来观,则一切念头皆是恒常的,皆是不生不灭的了,为什么呢?因为所有念头都是本性所变现出来的,或者说是本性的化身,是本性变成了念头而已。而本性本身是不生不灭、恒常不变的。既然本性是不生不灭、恒常不变的,那么,它变现出来的念头是不是也是不生不灭,恒常存在的呢?的确如此。

所以,所观的视角不同,结果就完全不同。二者一个是方便法,一个是究竟法。一个是不了义法,一个是了义法。一个是俗谛,一个是胜义谛。一切有为法,都是针对不同根器的人,所产生的不同的教化方法而已。因此,老子之“慈”法的灵活度是很强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不同程度的悟性,都可以对它作出不同的解读。但对修道者来说,只有体认本性,从本性的角度来观世界一切万法,皆是恒常存在、不生不灭的,才是最彻底究竟的明悟之法。

若从无常的角度来说,既然念头都是有生灭的。那么如果能远离、断灭当下一念心,那么心就能从“念想”中解脱出来。解脱出来的心,就是本心、本性。当心得解脱了,也就进入无为了。

那么,如何远离、断灭当下一念心呢?就是内观内照。也即:观照“当下一念心”是无常的、是生灭的,这种观照法,就是老子之慈法的一个运用,也是佛祖之观“诸行无常”之法。

如果能观照、觉知每一个“当下一念”都是有生有灭的、都是无常的,也即:如果能时时保持这种观照、觉知能力的话,那么时间长了,我们就能看破一切法、一切相、一切人、一切物皆是有生有灭的,皆是无常的,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个肉身生命,它也是有生有灭的,是不能恒常永在的。任何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任何事都会经历成住坏空。如此,就能看破生死,不再执着于生死。生死都看破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生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所以老子说“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当把生死都置之度外时,就能生起大慈勇猛之心,有了大慈勇猛之心,就能战胜自己的一切妄想,一切习性,就能持守住自己的本心自性,使其无有挂碍,常清常静。“今舍其慈,且勇”,反之,如果舍弃慈心,离开本性智慧光明的觉照,而任由妄心强行向外攀缘、强逞蛮勇的话,则“必死矣”,结果一定是死路一条,灵魂永远不可能长生。

然后,老子之“俭”法,可以用佛祖之观“诸法无我”来对照。所谓诸法无我,就是说一切有为、无为法并无独立的,不变的“我”的实体,一切法都是依因缘而生,彼此相互依存,并无“我”的恒常不变的实体与自我主宰的功能,所以说“无我”。

我们再来剖析下老子之“俭”法,所谓“俭”,就是节俭的意思,“俭”法,就是减法,而不是加法;“俭”法,就是简法,而不是繁法。所谓减法,就是减少心中的私欲,减少心中的贪欲,直至减至“少私寡欲”(参见第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甚至减至“不欲”(参见第57章:我欲不欲,而民自朴。)之境地时,才能真正反朴归真,证悟心体之自然淳朴、清静无为之性。同样,佛祖教人观“诸法无我”,就是不要产生我执,不要执着的认为有个“我”的存在,不要执着的认为一切法都是由“我”在操控、在主宰的,一定要远离“我”这个相,要“无我”相,把我相“无”掉、空掉。特别注意的是:所谓远离“我”相,是说远离妄心所固执的“我”这个文字“相”,是去除“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自我意识,撕下伪装、面具,以真面目示人,而不是教你远离肉身,不是教你、厌离、离弃肉身,冒出自杀、轻生的念头,若是如此观想,那又是邪法了。

远离“我”相,则真相就会现前,实相就会现前。把“我”相无掉、空掉后,才能发现在“我”相后面,原来还有一个超级的大老板在主宰着“我”相以及“我”相所执着的一切法、一切相,一切事物,这个超级大老板就是本我、真我,就是道、就是道性、就是道心、就是道身、就是法身、就是佛、就是佛性、就是佛心、就是真主、就是真人、就是自性、就是本性、就是空性、就是觉性、就是真吾、就是真如。

当然,说本性主宰着一切,其实也是为了方便说法而已,其实本性谁都不主宰,一切皆任其自然。一切万法都是它依因缘起所自然而生的,一切万法都是它依因缘灭所自然而灭的,一切万法都是它的化身而已,它永远是无生无死,不生不死,不生不灭,永恒常在,所以世人也称它为无生老母。

世人之所以固执的认为有个肉身的“我”在主宰着一切,就是因为有所贪执,贪、执皆是欲望,因此,只有减少欲望,才能去贪远执,进而明悟本心。佛祖教人“观法无我”正是此意,把“我”从一切法中剥离出来,把“我”无掉、空掉。“我”空掉了,“法”自然就无人可执、无法可执了,就一切自然随缘所显化、一切自然生、自然灭了。因此,老子之“俭”法与佛祖之观“诸法无我”法的根本目的都是一个,皆在于教人去贪远执而已。从外在来说,相由心生,当一个人贪执去除之后,他的一切法、一切物、一切行为举止皆会随缘而自然表露、呈现出淳朴、简约、俭朴之相。

因此,修行上,我们一定要学会做减法。减法,就是简法,就是俭法。它和我们所拥有的物质的多寡无关,与我们所获得知识学问的多寡无关,只与我们的本性或道性、佛性有关,与我们的觉性、慧性有关,与我们身心能否获得解脱、能否获得大自在有关。当不断修持老子之“俭”法,最终明悟本心之后,我们身心自由度就越来越宽广,直至无比宽广、豁达、敞亮、自在。

反之,“舍其俭,且广”,如果舍弃对“俭”法的修持,不知收敛欲望,而任由欲望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把任性当成自由,虽然可以短暂的让身心释放,获得一时的意识度的宽广空间,但是,迷失本心的自由,都是虚幻的、是狂妄的、是不实在的,这就如吸食鸦片一般,短暂的快活之后,很快就会被寂寞、黑暗、空虚所湮灭,最终结果也是“必死矣”。

然后,老子之“不敢为天下先”法,可以用佛祖之“涅槃寂静”来对照。“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如何理解才能契入圣意呢?如何理解才是胜义谛呢?如何理解才是出世法呢?如何理解才是无为法呢?

这一句法,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不敢为”,什么是“天下先”?我们先来理解下“天下先”的真意。那么,什么是“天下先”呢?从外在说,天下就是地上,天下地上就是整个天地。先于天地的那个东西,就是道体。在第25章中,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此句所说的“先天地生”的那个混然而成的东西,也是指道体而言。

因此“天下先” 从外在来说,就是道体;从内在来说,将道修之于身,就是人之真心,也即本性、心体。道体即心体,心体即道体,二者是一不是二,只是为了教化方便,才有内外之说而已。因此,当我们用道体描述的时候,就是从外在来说的,当我们用心体来描述的时候,就是从内在来说的。但学者需要明白,内外本是一个,阴阳本是一体。那么,道体或心体是什么状态呢?就是寂静状,一切寂灭、清静、无为。

当明白了“天下先”就是道体或心体后,就明白了为什么“不敢为天下先”了。既然“道体或心体”本身是寂静的,是寂灭、清静、无为的。那么,怎么可能在“道体”或“心体”的面前,还有一个“敢为”的念头出现呢?如果出现这个“敢为”,也即有为的念头或行为的话,那就是妄念、妄为了。“道体”或“心体”就被妄念、妄为所牵引,就会失去了其寂灭、清静、无为的本性了。所以,从本性角度来理解,一定是不敢为天下先。也只有不敢为天下先,才能保持心体寂静的本性。只有保持寂静本性,当一切“敢为”的念头出现时,才能快速将其寂灭,使其归于本心,这就是涅槃。反之,“舍其后,且先”,舍弃本性这个强有力的后盾,任由念头从妄心中争先恐后的冒出来,那么结果也是“必死矣”。

最后一句:“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慈”法之老子三宝第一法宝,也是最重要的法宝,因为它涵盖了一切有为法和一切无为法。

另外,从本心对肉身生命的统摄角度来说。心慈,则身体内先天一气自然周流,自然能实现骨弱筋柔,这也是“心慈手软”的真意。从外在来说,骨弱筋柔,才能握固。只有握固,才能应战必胜,内守必固。从内在来说,心慈,才能有强大的磁场,才能有强大的磁性。强大的磁场就是强大能量场,就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进而战胜一切妄念。有强大的磁性,就能吸引一切妄念,将其全部磁化为慈念,皆回归于真心本性。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即便上天想要救助谁的话,也同样会以大慈心来捍卫他的,就是因为慈心能生万法。此句老子再次提醒世人:人若修道,当需效法天地之德性。而效法天地,最根本的就是要修得一颗大慈之心。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