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老子修真心传

第十四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释义:本章及以下两章,皆言内观心法。此章与《菩提达摩大师无心论篇》中所言的“心神向寂,无色无形,睹之不见,听之无声。似暗非暗,如明不明,舍之不灭,取之无生”几句对心体的描述,如出一辙,读者可细参之。

第一句:“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意思是说:道无形无象,看它看不见,这称之为微,此句在《无心论》中,称之为:“睹之不见”。

第二句:“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意思是说:(大音希声)听它听不到,这称之为希,此句在《无心论》中称之为“听之无声”。

第三句:“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意思是说:摸它摸不着,这称之为夷。

开篇三句,老子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角度来告诉修道者:“道”也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是“弗见”、“弗闻”、“弗得”的。弗,不是没有,而是一种无形、无象、无音、无声、无臭、无有实体的存在。同时,也向修道者揭示:要想证道,就必须内观本心,在内观过程中,不对因外缘或内缘而生起的各种虚相生起任何的见解,所谓眼不见,心不乱。

当不生起见解或意见时,心自然归于清静,比如打坐内观时,心中可能会生起各种幻相,比如看到眼前有仙佛或鬼神出现、或看到自己元神出窍等;不对身边生起的各种声音生起闻见,如打坐内观时,耳边可能听到鬼哭狼嚎、或听见仙佛菩萨前来开示的声音等;不对身体出现的各种感受生起任何的身见,如打坐内观时,感觉自己浑身冒热气,或感觉头顶或身体放光,或感觉自己端坐在云彩之上等。当这些虚相现前时,只是如实的觉知、觉照它,不对境生心,不别有用心,不念上生念,不另外生起一个念头去思维它,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迎不随(参见本章下文: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后),不迎着或随着这些虚相往前跑。

当然,初期修炼定力功夫时,必须不迎不随,当定力很足,不再着相时,是可以迎着或随着幻相、幻声、幻觉往前跑的,这样可起到开发天眼、天耳或宿命通的作用,能够开发未卜先知的潜能,能够知道自己的前世、来生,或前几世、后几生乃至更长的时空中的境况。但是,一定且必须是在有足够的定力情况下才可以这样如此内观,否则定力不足,很容易导致精神出现问题。

第四句:“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正因为道无形、无象、无色、无声、无有实体,仅凭视觉、听觉、触觉去计算估量它,是不可能彻底究竟的,因此唯有混合它们为一个整体,也即将心混而为一,将六根内敛,眼向内观,耳向内视、触向内收,不分辨、不分别、不妄想掌控什么,才能见道。

第五句:“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混而为一后所见的道体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子说“其上不攸”,它的上面无有来去,这即是佛祖所说的不来也不去;“其下不忽”,它的下面也不飘忽不定,这即是佛祖所说的如如不动。所以,老子所说的“一”的状态就是佛祖所言的“如来”,所谓如来,即如如不动,不来不去的状态,也就是老子的“其上不攸,其下不忽。”意思完全一样,只是遣词用字的不同而已。

第六句:“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意思是说:用混沌之心去探寻道体,它确实只可意会不可名状啊,因为它已经复归于空无一物的先天能量状态了,所以只能用“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可见物象的物象”这样的言辞来称谓它,这个状态就称之为“恍恍惚惚”吧,“惚”是由明到暗的状态,也即《无心论》中所言的“似暗非暗”的状态,“恍”是由暗到明的状态,也即《无心论》中所言的“如明不明”的状态,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由暗到明,再由明到暗,如此反反复复,明暗暗明,生灭之间,难以用意识心来分别、取舍,只能说它是“混而不浊,澄之不清”的一种状态。“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因为道体无前无后、无头无尾,混然若一,所以我们不论如何随迎,都不能见其后,不能见其首。

此处老子向修道者揭示:在打坐内观初期,由于定力不足,所以,当定境中各种幻相、幻听、幻觉现前时,需要做到“不随不迎”四字诀。当定力十足时,可以调用念头“随、迎”之,如此有助于开显天眼通或宿命通等潜能,但初学内观者,甚忌之。

另外,在后天命身的修炼中,比如中医通过针灸调理身体气机时,讲究随迎补泻法则,所谓:随迎补泻,即针或灸时,针尖或灸火随顺着经络巡行的方向,为补法;迎着(逆着)经络巡行的方向,为泻法。其思想也应源于此章。

最后一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白话意思是:因为道是先天而生的(古,为先天;今,为后天),因此,执守先天无名之大道(回归道之本体),并以此来统御后天有形之万物,以此来探知宇宙之古始本源,这才是道统天下的纲纪所在。

此句也是本章之核心,老子旨在提醒修道者:虽然不能执着,不能着相,不能妄想,但是初修之人,若不能完全做到无执无着的话,也可以执守住如如不动之道体,也即我们的本心本性,以此来统御内观境界中的出现的各种幻境,用清静本心觉照各种幻境,初期“不随不迎”以培植定力,火候纯熟后,自能“随迎”任运自如,并能“以知古始”,即:以此来了知自己累世以来的命运状况,如此就可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才能抓住当下,精进修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行。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