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老子修真心传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识。

夫唯深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

豫呵,其若冬涉川;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释义:承上章,本章老子向修道者继续揭示古人修道之秘诀。

第一句:“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识。”白话意思是:古代善于修为大道的人,目垂视微,督摄六根,置心于玄静之地,能通灵于八达之外,深深入定于“不可用后天智识”进入的先天无为之道境。

“微眇玄达”四个字是古人修道的秘诀,“微”即上一章中所言的“视之不见,名曰微”的“微”,这是老子向修道者提示,古人修道的核心方法是“反观内视”法。

那么,如何反观内视呢?首先要“眇”,所谓“眇”即是两眼微闭,返观内视的程度,佛家言:二分观世间,八分观自在,这就是眇。

“眇”的功夫纯熟后,再深入下去,就进入“玄”了,所谓“玄”就是玄关处所,是性命攸关之处。这个玄关,道家修炼家们有的认为在泥丸宫处,也即现代科学所认为的脑中松果体的位置。也有人认为是在两肾之间的下丹田处,此处,一些道家修炼家也称此处为“玄牝”。更有人认为是在心肾之间,大约在中焦脾胃之处,一些道家修炼家称之为玄牝门,也称之为玄关或黄庭。

但是,修道者务必清楚的是:所谓性命攸关处,实际上是指透过命身修炼而升华进入性身的那个临界处,这个临界处,不一定实指身体的某一处,正如上一章中老子所言,它是在“惚恍”之间,是难以捉摸的。但是,因为对初修行者来说,不能完全做到无执,还需要借助一个抓手来修,所以古修道者们才勉强指出一个处所,让后人参照着去修,但修行者务必明白:所谓玄关,实际上就是老子所言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这样一种“惚恍”的状态而已。

内观“玄关”的功夫纯熟后,接下来,就进入“达”境了,所谓“达”就是通达的意思,此时已彻悟本心、透悟本性、神通具显,待人接物已经圆融无碍,通达八方了,这就是“达”,此时修行已经到达终点,已得道、证得圣人果位了。

此时的状态,老子用“深不可识”四个字来形容,从外在来说,所谓真人不露相,“深不可识”就是其道行深厚到常人难以理解的程度。一般的凡夫俗子根本无法用肉眼辨识他们,用世俗的常识根本无法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从内在来说,他们的心随时随地处在“根本不可用后天智识”进入的无为、自在之定境之中。

第二句:“夫唯深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川;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白话意思是:因为他深定于无法用“后天智识”进入的先天道境,所以我们不可能用后天凡人的“意识心”去分别、认识、看清他们的高维境界,我(老子)也只能勉强用这样的文字来形容这些得道者的几种相貌状态:他们谨慎的样子,好像冬天涉冰过川一样;他们警戒的样子,好像怕惊扰四周的邻居一样;他们拘谨的样子,好像去别人家做客一样;他们涣烂的样子,好像暖风融释过的褶褶生光的冰凌一样;他们敦厚的样子,好像未加工过的、质朴的原木一样;他们混融的样子,好像浊流不清一样。他们旷达的样子,好像空旷豁达的山谷一样。这几句话,是老子向世人更为详细的描述处于高维境界的得道者,他们的外在状貌是什么样的,旨在告诉后人:如果有缘遇到这种得道高人指点,一定要懂得珍惜,好好跟随他们修行。

此处,“深不可识”四字,在太上内观心法中,指出内观的深度,恰如《心经》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句所言,须深入禅定之中,才能开显自性真心,觉知“真我”之本来面目。

第三句:“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白话意思是:谁能在污浊的环境(喻指喧嚣的尘世间或妄念纷纷的内心世界)沉静下来,并能将浊境徐徐的澄清呢?谁能将心安住于躁动不安(指内心无法宁静,处于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的诚惶诚恐之中)的环境中,并能使心慢慢孕育出活泼泼的生机呢?

这两句,老子是在告诉后人:修道者在修行过程中,会有小乘与大乘两种不同的境界,小乘,也就是初级境界,先通过打坐、内观等方法,让心安住当下,恢复清静、培养定力,最后开悟而明心见性的功夫。大乘,就是悟后起修,行菩萨道,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借事炼心,扩大自己的慧性,最后直至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一切圆融无碍的究竟程度,禅门所谓坐上修定,坐下修慧,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句:“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而不成。”白话意思是:有这样道行的人,会时时守住道的本体,将心安住于自性之中,随遇而安,随缘而动,没有追求盈满的欲望,一切顺其自然。“是以能蔽而不成”,正因为他们不追求盈满,一切顺其自然,所以能屏蔽掉各种污浊与喧嚣,使其无法成为干扰源,不会让自己在污浊、喧嚣之尘缘中铸成恶果。

这两句老子旨在告诉修行者:心体和道体一样,潜能是无穷无尽、永不盈满的,但是,“葆此道者不欲盈”必须保持一颗清静、无为之心,“不欲盈”不要用“欲望”把心填满,才可以使其永不盈满,否则,用“欲望”填满的话,你很快就会产生自满,潜能也很快消耗殆尽。只有不让欲望填满内心,才能把自满屏蔽掉,不使自满成为修道中的障碍。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