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灵枢识

小针解第三

马云:九针十二原中,有小针之要,而此篇正以解其首篇,故名之曰小针解,《素问》又有针解篇,与此小同。

神客 张云:神,正也,客,邪也,邪正相干,故曰共会。

在门 张云:出入所由,故谓之门。

先知何经之病 张云:若不能先知,是为未睹其疾。又曰:恶知其原。

速迟 马本、志本作数迟,非。

守四肢 张云:手之两肘,足之两膝,谓之四关。

守气 张云:往来逆顺,至与不至,皆气之机也。

针以得气 张云:以、已同。

气易失地 张云:毫厘之差,即失其气之机也。

气不下也 张云:补泻不得其法,虽竭尽血气,而病气不应也。

小者逆也 张云:气去故脉虚而小。

平者顺也 张云:气来故脉平而和。

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张云:此与针解篇,皆释九针十二原之义,但此以气口言虚实,彼以针下气至言虚实,义虽若异,然互有发明,皆当察也。

徐而疾则(止)徐出也 张云:此二句释义:其用似反,当针解篇者为得。针解篇曰: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已下 张云:言已退也。

佖然 史云:佖音必,满貌。张云:音弼。诗曰:威仪佖佖。

怳然 史云:吁往切,狂貌。志云:怳,惚也。简案:怳,恍同,恍惚,又作怳惚,不分明也,志为是。(字典:怳然,失意貌。)

邪气之中人也高 张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凡八风寒邪之中人,其气必高而在上。

浊气在中(止)在中也 张云:水谷入胃,其清者化气,上归于肺,是为精气。若寒温失宜,饮食过度,不能运化,则必留滞肠胃之间而为病,此浊气在中也。简案:溜,张读为留,非也,所溜为荥,《难经》作流,知溜、流古通。

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 张云:诸经孔穴,多在陷者之中,如刺禁论所谓刺缺盆中内陷之类是也,故凡欲去寒邪,须刺各经陷脉,则经气行而邪气出,乃所以取阳邪之在上者。简案:志注十二原篇云:陷脉额颅之脉,显陷于骨中,故针陷脉,则阳之表邪去矣。据此则取之上之上字,与下文阳明合对,殆为稳贴,但以颅额之脉为陷脉者,未见所本,俟考。

针中脉,则邪气出 张本:邪,作浊。据十二原,作浊为是。

阳明合也 张云:足三里也,刺之可以清肠胃,故能取浊气之在中者。

夺阴者死,(止)五往者也 张云:夺脏气也,尺之五里,尺泽后之五里也,手阳明经穴,禁刺者也。

正言也 张云:即如上文取三阳之谓。

尺寸小、大、缓、急、滑、涩 简案: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又论疾诊尺篇云: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此云小、大、缓、急、滑、涩者,乃兼寸口之脉,与尺之皮肤而言也。

在于终始 张云:终始本经篇名。

持心也 张云:释前文观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者,皆主持于心也。

内绝 张云:脉口浮虚,按之则无,是谓内绝,不至脏气之虚也。

无气以动,故静 张云:外者阳之分,阴气既虚,复留针于外以致阳气,则阴愈虚而气竭于内,无气以动,故其死也静。

外绝 张云:脉口沉微,轻取则无,是谓外绝,不至阳之虚也。

阴气有余故躁 张云:阳气既虚,复留针四末以致阴气,则阳气愈竭,必病逆厥而死,阳并于阴,则阴气有余,故其死也躁。

五色循明 马云:六节藏象论岐伯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则循明当作修明。张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能使五色循明,盖色明于外者,由气盛于内,故其声音亦必彰大,与平生异矣。简案:仍张注循明,不必改字。志云:声与平生异者,散败之声也。恐误。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