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上医学【最上乘的医生是自己】

第二节:谈谈天

今天,我们来谈谈天。天,在古人那里,是如何定义的呢?

《易•说卦》说:“乾为天,为圜。”

《吕氏春秋•圜道》注说:“圜,天道也。”

那么,“圜”又是什么意思呢?

许慎在《说文》中解释说:“圜,天体也。……..浑圆为圜,平圆为圆。圆之规为圆。”

从上面三句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天就是宇宙天体,这个天体的形状是圜状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圜状不是圆状,圜和圆的区别是:圜是浑圆的,是立体的概念,而圆是平面的概念。

现代有科学家认为宇宙是多个平行的宇宙构成的。若按照古人的对宇宙的认识,多个平行的宇宙合起来的整体就应该是一个圜状的,也就是一个浑圆的球体。科学家所认为的平行的宇宙,是把浑圆的整个宇宙人为的切了多个平行的面来认识的。仅从这一点认识来看,就足以证明中国古人的智慧,他们在几千年前就已开始仰望星空,俯察地理,并用十分精准、简洁、凝练的文字语言,为我们描述出一个宇宙的真实面目。

从全息角度来说,我们人也是宇宙的一个投影,我们身体也是混圆的。想象一下,胎里的婴儿是不是两手两脚相抱近似圆形的呢?不仅人是如此,一个细胞、一个卵子、一个鸡蛋、植物的种子大多也是浑圆的。另外,从局部来看,我们的头、我们的肚子、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都是近似一个圆形,这些是宇宙全息论的有力证据。

宇宙虽然是浑圆的,但是,这个浑圆从外形上看,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圆圈状,它是椭圆或近似的圆的。浑圆的“浑”字则说明这个圆内部是混沌的一个状态。混沌的圆中,充满着能量,从光子、电子、原子、分子、大分子、单细胞、多细胞、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再到一团气、一滴水、一束光,再到植物、动物、人等天地万物,包括孕育生命的精神,无一不是能量。

因此,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气球,这个气球的内部表面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向外的张力,支撑着气球不会瘪掉。另外一种是向内的缩力,避免气球过度膨胀爆掉。一张一缩两种力量维持着这个球体表面的平衡。

同样,在我们身体这个球的表面,也就是我们的肌肤腠理之间,也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向外的疏泄的力量,一种是向内肃降的力量。我们人这个球与气球的不同之处在于,气球表面是不透气的,而我们的毛孔是透气的;气球的内部是空的,而我们人这个球内部还有五脏六腑的存在,并不是完全的空,所以,这也导致疏泄与肃降两种气的力量因为五脏六腑的存在,又分化出五种运行方向,这就是五行。

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抑或说世界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科学和哲学所研究的两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哲学与科学两个不同的探索方向。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这个两个话题本是三个话题,抑或说是一个话题。说是三个话题,因为在中国古圣先贤认为,在物质和精神之间还有一个“象”的存在,也就是还有一个非常完备的唯象思维体系。

之所以说它是一个体系,因为它同唯物、唯心共同构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观。时至今日,不论多么发达的科学理论,科学家要想将其表述清楚,必须借助唯象思维。并且,唯象思维也是科学唯物理论的灵感来源。但是要把物质和物质所显现出来的“象”合力催化成一个科学理论,还需要一个化合剂,这个化合剂就是唯精思维。

唯精思维是唯心思维中最精华的哪一部分,它就像一束光,让物质与现象在人的大脑里迅速发生化合反应,进而创造出各种精妙的物理、数学公示,指导着人类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工具。

为了表述清楚,就必须牵涉到两个字,一个是象、一个是相。这两个字的出现,也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人的智慧。

“象”和“相”的关系是什么呢?从物质与精神的角度来说,物质在光的作用下所显现出来的投影,称为“象”。“象”在人心上的投影,称为“相”。或者说“象”是物质的投影,是物之“影”象。“相”是精神的投影,是心之“想”象。

更具体的说,象是现象,而相是人的感官意识摄取现象之后,在心底所投射的一个影,所投射的这个影就称之为相。简单来说,相是象的投影,相和象的区别是一内一外,一阴一阳。相在内,是精神的,属阳;象在外,是物质的,属阴。阴阳本身是一个整体。

那么,从“象”到“相”中间发生的过程原理是怎么样的呢?至今,没有一个精确的答案,因为中间涉及到物质与精神的复杂的转换问题。但是,从各种理论著述中,我们可以大概用下面的过程来描述。

比如,一块石头,它是物质的,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首先,这个物质材料构成的石头在光照之下会呈现出一个“象”。当一个人看见这块石头后,石头的“象”便会被这个人的眼睛所摄取。眼睛摄取到石头的“象”后,继而会迅速向心上投射一个“相”,也就是石头之“象”的投影。

心上出现这个“相”后,就会自动调取自性库里关于这个“相”的一些信息出来,然后和这个“相”进行校对,校对之后保留与“相”类似度较高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打包,形成一个信号,再将这个信号,发射到大脑。大脑得到这个信号后,对信号进行拆包处理,把里面的信息释放出来。这些信息可能包含石头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等。

于是我们对石头有了一个“印象”,它可能是方形的、或者圆形的,它是块大石头,或者是块小石头,它的颜色可能是灰色的抑或黑色的等等,方与圆、大与小、灰与黑这些信息,也都是相对的概念。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以说这句话道出了物与心的本质。“天下万物”说明是物质的,“天下万物生于有”,说明是唯物的。是从物与物相生的角度来论述的,就如男人和女人结合后,生了个孩子。男人、女人、孩子都是从物的角度来看的。

“有生于无”则进一步论述了物质(有)与精神意识(无)的关系。男人和女人能生孩子如果是从唯物角度来说的话,那么,天地初形成之时,哪个最初的男女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显然,不可能凭空而来,即便是从外太空派遣过来的外星人,那么外星人最初又是从哪里来的?没有人类前的宇宙是什么样子?

如果层层追溯下去,一定会追到“无”的层面。这个和现代物理科学家们研究结论基本是一致的,当把物质按照一分为二的方法一路分下去的时候,最后发现物质不见了。物质到哪里去了呢?就是归于无了。不论是从推论角度,还是物理实验的角度,都证明了老子这句话的正确性。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更接地气的理由,那就是阴阳五行思维本质上属于唯象思维,或者说是右脑形象思维。尤其是在中医学领域,更为突出,因此,我们通过学习阴阳五行来了解的中医唯象思维,这个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开发我们右脑的一个过程。

中医之唯象思维,是把看不见的不易观察的“气”的能量和能力用能看得见的具有相似属性的物质来表达。典型的如《黄帝内景图》就是完全是把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用山川日月人动物甚至鬼神来拟物、拟人化的表达出来的,其目的也是方便人的理解。可见古人这种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表达的方式是源于想象思维,是右脑高度发达的表现。

人的左右脑就是一对阴阳,左脑属阴,总体是唯物的,我们的理智思维、语言、逻辑思维主要缘于此。右脑属阳,总体是唯心的,或者说唯象的。我们的感受力、我们的灵感思维、我们的想“象”力,也就是形象思维(把无形的东西以有形之“象”的形式表达出来)多缘于此,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

西方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源于左脑逻辑思维的高度发达,但是逻辑思维的背后,往往离不开右脑灵感的启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左脑开发几乎已接近极限,而右脑比左脑要发达100倍,因此要进一步提升空间,就必须依靠右脑灵感、创新思维的输入才行。事实上,近现代很多重大科学成就,都源于右脑的开发。

比如,爱因斯坦把他的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归因于他的想“象”游戏。据说,有一年夏天,他在一个小山上昏昏入睡,梦见自己骑着光束到达了宇宙遥远的极端,发现自己“不合逻辑”的回到太阳表面时,他忽然意识到宇宙本来就是弯曲的,而且认识到他以前学到的合乎逻辑的知识是不完全的。爱因斯坦把这个图景转化为语言,写下的数字、公式和词句就是“相对论”。这就是从唯象思维获得启示,并转化为数学公式的过程。

再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是用右脑冥思苦想,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从中获得灵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图象用语言加以逻辑的说明,就是著名的“万有引力”。

再比如,凯库莱在一辆马车上打瞌睡,做了一个梦,梦见排列在直链上的原子在跳动,突然原子链的首尾相连,慢慢形成了一个旋转着的环。醒后回忆这场梦的片断,他立刻意识到,苯问题的答案是碳原子六角环形,而不是直链。这是本质上的图形识别练习,而不是分析活动。也是通过做梦完成的最著名的创造行为的典型。

另外,当今很多科技成果都是源于仿生学,而仿生学本身就是典型的唯象思维,所谓仿生学就是仿照大自然中动植物的象来设计制造出某一物件。比如,飞机的机翼是仿照蜻蜓翅膀的震动原理和形状设计出来的,再比如雷达,是仿照蝙蝠的形状和回声定位原理设计出来的。再比如,电视塔,就是仿照杉树的塔状样子设计出来的。再比如,潜水艇的外形就是模仿海豚的流线型设计出来的。再比如,北京火车站的大厅、上海动物园的象房等建筑的薄壳屋顶,都是仿照鸡蛋蛋壳的原理和形状设计出来的。还有很多的创意设计无一不是模仿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形状而来,这些都是唯象思维的产物。

从唯象思维脱胎而成唯物思维,就是从灵感到创造发明的过程。这中间少了哪一环都不行。但从当下科学文明的高度发展来看,作为灵感之源的唯象思维,是我们越来越缺乏的。

另外,中国古代文明之所以如此发达,完全得益于右脑唯象思维的高度开发,纵观我们的易经、河图洛书、天文历法、中医、文化艺术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无一不是从唯象思维中来。而近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又得益于左脑唯物思维的高度开发。但是科学技术发展今天,已经到了瓶颈期,要想突破这个瓶颈,唯有加大对右脑的开发才行。

但是,只是左右脑的唯物与唯象思维的开发并不一定够,我们还需要唯精思维。或者说,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在唯物、唯象和唯精思维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唯象、唯物、唯精三者就如同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那么,唯精思维来自于哪里呢?它来自于我们大脑中的第三只眼,也就是科学家们发现的沉睡的“松果体”。松果体,在佛家称为天眼,如果激活了松果体,就是天眼通了。松果体外部对应的正是中医所说的两眉之间的“印堂穴”这个位置,在道家修炼中称其为上丹田、泥丸宫、眉心祖窍。用“祖窍”说明它是让我们大脑开窍的祖师爷,是我们灵感、创新思维的最根本的源泉。我们看佛、菩萨、乃至道教二郎神等天尊人物,他们的眉心这个位置大多有个圆点,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古代这些修行大家们早就发现了松果体的重要性,他们的修行目标之一,就是要激活这个松果体,开天眼。但是,要激活松果体,必须通过冥修打坐等方法,在心“致虚极、守静笃”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在我们现代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最缺少的正是“致虚守静”能让心定下来的功夫。心定不下来,肯定不行。心若肯定,一定能行。

另外,科学家们虽然发现了松果体,但是还没有真正发现到它的重要功能。科学家们目前只发现了右脑的功能,并且预言我们人类的未来是属于右脑运行工作者的,因此,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投入对右脑进行开发。比如,美国提出要用10年开发人的右脑,日本提出要用20年开发人的右脑,而我们的古人在2500年前就已经开发得很好,研究得相当严谨了。不仅如此,古人还智慧的发现了“松果体”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打坐内观、冥修等方法,去努力激活它,最后真正的觉悟、觉醒,获得真正的大智慧。

所以,将来东西方文明一定是互补的,并且其重心一定是西方科学技术的唯物思维必须依靠东方文明的“唯象思维”和修炼文明中的“唯精思维”才行。因此,我们相信未来的世纪一定是中华文明领先世界高度发展的世纪。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自信,我们必须重新回过头来认识我们自己的文明,认识我们文明的内核。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