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道德经文字版-罗大伦

第七十六章 第1讲法律是管不了一个不怕死的人的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讲老子的《道德经》,今天讲第七十六章。

这七十六章纯粹是讲管理的,而且是老子《道德经》里边特别独特的一章,讲的是“法”。老子讲道、德,法也接触到了,人家不是就讲道、德不提“法”,人家讲到了。这章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是非常独特的一章,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一下。

老子说“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使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这段话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个版本不同,我们讲的是帛书版本,通行本怎么讲的?通行本的话都很熟悉,通行本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是一般我们看到的通行本版本,比如王本、河本、严本都是这么写的。因为流传了千古一直都这么说的,因为汉朝给改了以后一直是这么用的,所以这话特别著名。这话当什么讲?通行本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讲的是当老百姓已经不怕死的时候,你这管理者就别拿死来吓唬百姓了,因为已经不灵了。

帛书甲乙本讲的是“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大概内容是相同的。这个“恒且”,“恒”是长久、永恒、一直的意思。“且”是暂且的意思,永恒和短暂的暂且放在一起什么意思?这应该是古代的一种词,恒且,这话怎么来解释?一直,无论短暂还是长久的,都是如此,就跟我们说的始终如此一样,始终,是开始和终,短暂、长的都如此,像始终如此一样,古代人说恒且如此。

“若民恒且不畏死”,也就是说老百姓无论怎么样,无论短暂还是长期都不怕死,这是帛书乙本的写法,“奈何以杀惧之也”,这个“以死惧之”,帛书是“以杀惧之”,他不怕死了,你还为什么要用杀去吓唬他呢?他已经不害怕了,这个杀在这里代表刑罚。这句话到底表达什么含义?一般我们理解老百姓不怕死的时候,你不要拿刑罚去压制他,因为没有用了,这话里边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老百姓不怕死呢?你要想,我们通常讲这话是老百姓要反抗了,可是为什么老百姓要反抗?原因是什么?

老子这章其实讲的是道、德、法三个层面的关系,一定是有道、德,最后法怎么样?我前边进过,“道”是领导者为老百姓考虑;“德”是德行,大家都遵守的;“法”是防止前边道德没做到,最后一个防止出现纰漏的强制性措施。所以法是最后一层,这三层应该豁然贯通,在一个组织里边应该都存在的,如果前边任何一个环节缺失,后边大家会置疑它。

比如说你不讲“道”,领导者不为员工考虑,不考虑员工的利益,整天想自己,你让员工去学这个“德”,学《弟子规》,员工学不学?员工就觉得你又找一个老师给我们洗脑来,让我们好好干活,给你赚钱,对吧?你天天打高尔夫去,对不对?员工不学。所以当你领导者不讲“道”的时候,你让员工去做到这个“德”,员工就会置疑为什么我要做“德”?为什么你不去做?所以“德”会受到置疑。当不讲“道”的时候,讲“德”的儒家就会被大家广泛置疑,凭什么?凭什么尊敬长辈?凭什么扶老携幼?为什么?大家会置疑它的。

当“道”、“德”都不讲了,所有章理会落到“法”上,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因为运行“法”,“法”是强制措施,单靠“法”运行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摩擦,你要强制大家管理,他心里不服但还要被你管,所以冲突会特别大。单靠“法”运行的时候这个系统可以运转,可是稍有风波,就会出现问题,就会崩溃,因为“法”的张力特别大。所以,老子《道德经》讲这话,“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讲的是这个道理。如果你“道”、“德”都没做到,比如说你公司的领导者只为自己考虑,所有利润都拿走,不给员工,自己考虑,多捞,德行做得不好,不关爱员工,员工之间没有关爱的文化,这时候就靠一个“法”执行,员工就会钻空子、找漏洞,你稍微有点管理不严的地方他就把东西拿出去卖了,他不怕你了。甚至有的厂子出现这问题了,比如说工资少发点,员工把机器都拿出去卖了,把工厂给分了,现在有这样的企业,老板被吓得跑了,他不怕你了,这规章制度不起作用了。

所以老子讲“若民恒且不畏死”,当你“道”、“德”都没做到,你想单靠一个“法”去管的时候,不行了,因为老百姓不怕你了,所以“奈何以杀惧之也”,你拿这个“法”去压制他,能行吗?往往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道、德、法三个层面豁然贯通,我们很多人是二元对立思维,要么说法制重要,只要法制,道德是胡扯,只取一端。另外一端,道德哺育重要,法不需要,道德做好了不需要法。都是错的,道、德、法一定要在一个系统里边一起转,当道德在前的时候,法最后才能起作用,明白这意思吧?

老子接着讲,“使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这话是这样的,“使民恒且畏死”是你先教化百姓,你把道德都做好了,老百姓生活安逸了,他会去犯法吗?不会的,叫“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你公司领导把福利都给员工了,不断地给他关爱,他会把机器偷出去卖了吗?不会的,因为他已经收入够高了,所以他觉得太感恩了,他会为企业好好做,这时候他就不会触碰到那个“法”。这种自己生活幸福而不去触碰“法”的状态,就是老子讲的“使民恒且畏死”,就是让老百姓生活幸福,所以他不会去想触犯这个法律,所以叫“使民恒且畏死”,这个畏死只是一个结果,实际是因为他生活已经很好了,他压根不需要去冒这个死的风险。所以,这是老子讲的这个话的背后含义。

“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什么意思?就是这里边“道”、“德”都做好了,老百姓不会去犯法,可是如果有个别人,我就是想犯法的话,我用法律去惩戒你,“杀之”是惩罚的意思,用法律去惩戒你。这是道、德、法运行的规律。到这时候你说我前边给你恩惠,后边你如果真要犯错误,我去惩罚你,你会犯错误吗?不会的。“夫孰敢矣?”那谁还去在生活好的状态下还抖着胆子去挑战法律呢?不会的,没人敢做这事。所以这是老子讲的这段话的这个道理。老子讲的这话是不是这么回事?是这么回事。

比如说这世界上现在有很多战乱的国家,你看有些非洲的小国不断在打仗,各部落之间打仗非常激烈,为什么呢?他们的状态就是“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当地自然资源特别贫乏,领导者也未必为老百姓考虑,所以部落酋长自己捞取比较多,老百姓生活特别贫穷,当老百姓生活特别贫穷的时候,这时候“道”、“德”方面都没有,这时候这个法有可能不起作用了,他为了生活会去当海盗去,到海上去抢劫去,拿着枪就去抢劫,这个时候他为了生计已经不怕死了,因为“道”、“德”没有滋润到他。所以这时候你拿法律管他,管不了了,就叫“奈何以杀惧之也”,他不怕死,当海盗去了,你想他怕死吗?所以这种管理状态是“道”、“德”缺失的时候,“法”也会不起作用的。

反过来我们再看有些国家,比如说新加坡,新加坡就是老子讲的后边的状态,“使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新加坡是法制国家,这李光耀他们家都是学法律出身的,所以很多人说新加坡是法制国家,是的,但是新加坡不完全靠法律,为什么?前边“道”、“德”做得很好。比如说“道”,让老百姓富裕,为老百姓去做事,所以新加坡做了很多这方面工作,比如说基本让所有老百姓都有房子,组屋,组屋很便宜地卖给老百姓。所以,新加坡房地产,外国人买特别高的价格,但是新加坡公民非常便宜,他给你组屋,让家家都有房子住。

房子外边你走到地铁站,街边有长棚,遮阳的棚,路边全是长棚,遮阳遮雨,让你能够不打雨伞从家里出来就能到地铁站,到新加坡你会看到这是奇观啊。对企业家好,我曾经讲过,新加坡企业家到商学院学习,报销60%的学费,我让你知道世界经济怎么发展的,有些课程甚至政府报销90%的学费,鼓励你学习,所以新加坡的经济活力全球排名第二,并且连续几年第二了,为什么?我为你好,我也让你老百姓富裕。

“德”方面我有各种德育教育体系,比如说宗教系统等等,所以“道”、“德”都做好以后大家都去做义工,我跟新加坡很多朋友聊天,周末都去做义工去,“道”、“德”都做好了,周末他们去做义工的话,这人会犯法吗?不会犯法,所以犯法的只是很少很少的人,“道”、“德”都做好的时候,犯法只是个别的人,但是个别的人老子说“为奇者”,你非要出奇,道德没滋润好,你要去犯法的话,那我逮到你我给你严惩,新加坡的鞭刑特别厉害,这几鞭子抽上去,皮开肉绽,还要到医院去养,养好接着回来抽。所以,一边养病一边想,这长好了还要再抽开,这受得了受不了?一般人都受不了。

所以道、德、法三个层面一起运行,所以最后“法”压力很小,只有极个别人才会犯法。您看这种状态就与非洲那边当海盗不同,所以这是两个管理的境界。老子讲的是道、德、法三个层面要豁然贯通,不要单独靠一个“法”,这几句话老子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我们公司里边也是如此,治国跟管理公司一样,很多公司压根没有道德层面的内容,领导者不关心员工,领导者就想我怎么多采用点措施,把员工的钱多扣点,我罚你,又罚100又罚100,这月3000块钱我罚掉1000块钱,给你2000块钱,你还心服口服,说不出来什么,因为制度就这么制定的。

有这样的公司,领导就想怎么去节省开支。“德”,公司文化没有,公司文化就是竞争文化,就是互相PK,你干掉我我干掉你,在“道”、“德”都没有滋润的情况下,这个“法”会起作用吗?会让公司一时运转,但是各位记住,一定会有人去突破这个“法”的,最终多数员工什么态度?你罚吧,罚吧,给我罚这么多没什么钱好剩了,那我不干了,这就是“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你用这“法”执行人根本不怕了,最后没用了。真正经营公司应该“道”、“德”层面做好,“法”是针对极个别出现的这种情况去用的。各位亲爱的朋友,老子的这一章是值得我们公司经营者认真去思考的。

今天我们这句话就分享到这,感恩大家的收听,我们明天这个时间接着来讲老子的这个法制的思想,看看老子到底怎么看法律的,我们明天不见不散!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