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疗愈场

第4章 细胞的语言(2)

响,就不太可能会错过。同时E型免疫球蛋白还有个优点,邦弗尼斯特可以采用他本人在国家健康暨医疗研究院开发的专利检测法,来测试其染色性质。由于嗜碱性细胞的外观和多数细胞同样都类似果冻,当在实验室中研究这类细胞时,都必须先做染色才能见到它们。不过,染色作业会造成改变,就连甲苯胺蓝一类的标准染料也是如此,这其中有许多影响因素-一染色对象是否健康,以及其他细胞对原有细胞的影响。当E型免疫球蛋白细胞接触到抗E型免疫球蛋白抗体,它吸收染料的能力便会改变。抗E型免疫球蛋白号称“生物性染料去除剂”,能够抑制染色功能,效果十分明显,几乎能让嗜碱性细胞再次隐身不见。

邦弗尼斯特选择抗E型免疫球蛋白的另一项理由和尺寸有关,原因是这类分子都相当大。如果实验宗旨是要断定,当把水中所含的抗E型免疫球蛋白完全滤除,是否连纯水也依旧保有效用,那么采用大型球蛋白就不可能有任何分子意外残留下来。

这些研究是在1985年到1989年之间进行的,达弗纳也在实验室笔记中艰难地把这4年的经历记录了下来。邦弗尼斯特团队选取抗E型免疫球蛋白制成高度稀释的溶液,做法是将原有的溶液倒进另一支试管,装满1/10,接着添加9份标准溶剂。随后每次都将管中稀释液用力摇晃(术语称为振荡),类似于顺势医疗界制作药剂的方式。总之,该团队就是采用这种 -份溶液9份溶剂的稀释液,接着再不断稀释,最后便稀释成份溶液对99份溶剂,甚至一份溶液对999份溶剂。

他们把这种高度稀释液逐一添入嗜碱性细胞剂中,然后在显微镜下清点数量。结果令所有人惊讶,连邦弗尼斯特也大感意外,他们发现,染料吸收抑制效应的读数竟达66%,甚至连添水稀释到含量只有1/1060的溶液也是如此。后来的实验还以每次百倍的量连续稀释溶液,最后达到1/10120的稀薄含量,这时根本连一个E型免疫球蛋白分子都找不到,结果嗜碱性细胞却依旧受到影响。

最出人意料的现象还没有上场呢!尽管抗E型免疫球蛋白的效能,在浓度为1/1000(第三次10倍率稀释)时达到最高,接着就开始随着每次稀释而减弱(或许这就和合理预期相符),不过实验到第九次稀释时,局势却出现逆转,高度稀释的E型免疫球蛋白效能逐步提高,而且随着稀释倍率的提高,效能还不断增强。这就是顺势医疗界一向的主张:溶液愈稀薄,效果愈强大。

“水的记忆”事件

邦弗尼斯特和分别位于法国、以色列、意大利与加拿大四国的另外5个实验室通力合作,他们重做实验,全都获得了相同的结果。随后,这13位科学家共同署名,把4年的合作成果投递给著名的《自然》杂志,并于1988年某期刊出。结果显示,若是将抗体溶液一再稀释,直到连一个抗体分子都找不到时,抗体依旧能够激发免疫细胞作出反应。他们得出结论,认为从刚开始那份溶液稀释到若干阶段,原有分子连一个都找不到了,然而:

在稀释/摇晃过程中,肯定有特定信息经过传送。或许水分可以作为分子的模板,例如,藉由无止境的氢键结合成的网络或电场和磁场……这种现象的详细特性仍然无法解释。

见此论文发表,大众新闻媒体紧抓不放,在他们看来,邦弗尼斯特是发现了“水的记忆”,而且他的研究还被普遍视为顺势疗效的明证。邦弗尼斯特本人也清楚这个结果所引发的反响远远凌驾于一切非传统医学理论之上。如果水能够铭印、储存分子信息,那么我们对分子的认识便要受到冲击。还有,既然人类细胞里面的分子周围都有水环绕,那么这也要影响到我们对体内分子是如何彼此“谈话”的认识。在一切有生命的细胞里面,每有一个蛋白质分子,相对都存有1万个水分子。

《自然》杂志肯定也了解这个发现对公认生化定律的潜在影响。编辑约翰·马多克斯同意发表那篇文章,不过他事先采取前所未有的步骤,在文章底下附注编辑补遗:

马多克斯还在他本人的社论当中,敦请读者在邦弗尼斯特的研究中找漏洞。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