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老子修真心传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释义:圣人无执,世人却有执(参见第64章:无执也,故无失也),难以破除我执,故老子此处退而求其次,循循善诱,以世间善法引导、教化世人如何从有执处打开缺口,进而破除我执的渐修方法。

    “执大象,天下往。”因世人有执,喜欢高大上,故老子便教人如何从“执着”处下手,告诉世人可以执着。但是,一定要知道能给人带来最大利益、最大好处的执着对象是什么,这就是“大象”。“大象”非指动物,不是非洲大象的“大象”,而是大道之象。

大道之“象”又是什么形象呢?它已经大了无(参见第40章:大象无形),大到没有极限,老子简称为:无极(参见第28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大到没有上限,佛家简称为:无上。因为大到了没有极限,没有上限,所以说它无形无象,老子只能用惚兮恍兮、恍兮惚兮这样一种若明若暗的状态来描述它(参见第14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第21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执大象”就是教人从小我进入无我之境,执守“无我”并以此来坚固道心,老子教人以“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的内观修炼法(参见第21章)来坚固无我之象,教人通过“知白守黑”(参见第28章)的内观修炼法,来坚固心体与道体,使其紧密合一,并以此作为天下往来、应对繁杂的人、事、物的范式。

“往而不害,安平太。”接着,老子进一步勾起了世人无限的向道之心,他说,只要你能牢牢的执守住大道无极之象,在天下往来,就会有无限好处。从外在说,可确保你永远平安,就如泰山一样持久稳定。从内在说,不会对你的生命有任何伤害,能让心神安定平静,经脉气血安和康泰。老子如此循循善诱,苦口婆心的劝导,让世人对“道”生起无限的向往,其目的在于劝人生起一颗向道之心。

另外,这也称得上是老子教化世人的修炼秘法,在太上内观中,执守大道之象,使心渐渐平复下来,最后安于定静之中,则身体内部这个小天地,阳气自内而升,阴气自外而降,阴阳二气自然往来对冲,最后致于平和,身体经脉气血也自然通泰,不会害病。所以,老子“执大象”式的修炼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可以让身心获得健康的方便之法。

在太上内观心法中,可以通过《性命圭旨》中的虚空观来进一步强化修炼执大象的修炼方法,具体如下:

其虚空观者,应观其心。心本不生,自性成就,本来空寂,光明遍照,犹如虚空,莹彻清静,廓然周遍,圆明皎洁,成大月轮,量等虚空,浩然无际。复应观察自身,则心之虚空而通于身之虚空,身之虚空而通于天地之虚空,天地之虚空而通于太虚之虚空,虚虚相通,共成一片,岂不与太虚混之而为一耶?

始而虚其心也,既而虚其身,又既而虚天地。虚而无虚,无虚而虚,虚也不知,无虚也不知,则我阳神冲虚出入而无障碍矣。然后方可与天地合德,太虚同体,而为混虚氏之人欤?此处只言到太虚之阶梯,未曾到太虚之实际,谓之炼神则可,谓之出神则未也。

欲要高奔帝境,须当炼演谷神,常以灵知寂照,为心虚空,不住为观,抱本还元,归太极,由此进进不已,及至无上可上,玄之又玄,无象可象,不然而然,则一灵之妙有,遍法界而圆通,贯云汉以高跻,与穹昊而俱合,此天谷元神炼到至极至妙之处也。

“乐与饵,过客止。”音乐和美食,能吸引过客停止脚步。这一句是老子进一步拿“乐、饵”等世味同大道之法味进行对比,让世人了解道味截然不同于世味。

音乐、美食等世味固然诱人,但务必明白:人为天地之“过客”,人生一世,在天地间行走,一定要搞明白自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人身难得,每一个人是带着上天的使命生而成人,投胎到世间的。如果沉醉于物质精神的享受,乐不思蜀,忘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被物欲所牵,而不能履行完上天赋予自己的人生使命,那就白白浪费了老天赐予自己的这具人身,实在可惜。所以老子这里是在提醒世人:不要贪恋视听口欲之快,不要使心迷恋往返,止步不前,却忘记了自己只是天地间“过客”的身份,更不要忘记了自己应该履行的天道所赋予的人生使命。

从自身修炼角度来说,“乐与饵”就像钓鱼所用之香甜饵食一样,动摇着世人的妄心,吸引其妄心向险境攀缘,却浑然不知饵食里面埋藏着凶利的鱼钩,一旦吞食,小命儿便恐难以保全了。故圣人苦口婆心,教人清心寡欲,不要过分贪恋世间财色名食睡,以修道行道为己任,如此方不负上天厚爱,方不枉为人身!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通过前面对比,老子总结说:道的滋味,绝不如乐与饵那样的对世俗人有那么的诱惑力啊,如果用言辞来表述的话,世人肯定会说:怎么这个“道”这么平淡啊?一点味道都没有啊!但却不知: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恰恰是道的纯真法味啊。另外,从此句也可以看出“道”并非完全不可言说,或者说:所“不可道”的,是道之本体;所“可道”的,是道之相用。从道体来说,至道无言,平淡自然,只能感通意会,难以言传。从道之相用来说,则可千说万说,头头是道。对一个立身行道者来说,弘道讲法时,只要能牢牢抱守住道体,回归清净自然的本我高维境界,就能做到随缘而作,出口成法,句句撼动学道者的心。

《中庸》言: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至道无言,至道无味。我们这具肉身其实都承载着天道,每一个人从一投胎成人,来到这个世间,都带着老天爷所赋予的人生使命,这个使命就是立身行道,践履天道。但因为天道“无声”,也即老子所言的“大音希声,听之不足闻”,因为天道“无臭”,也即老子所言的“淡呵其无味”,所以绝大多数人不容易知道,以致于一辈子光阴虚度,碌碌无为。所以,修道第一步就是要开悟,而开悟最重要的就是要“知天命”,要知道上天赋予自己的人生使命是什么,唯有如此,才能生起至诚之心,至诚向道,至诚行道。

“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对体悟过道之法滋味的人来说,就不一样了,虽然看也看不到道的全貌,听也听不到道的声音,但取用道的能量来营养身心,其受用却是无有穷尽! 古大德有一句话叫:世味哪有法味浓。世味,就是指世间的荣华富贵,音乐美食等各种物质享受;法味,就是指道法之滋味。世俗人只被一颗妄心所牵,被系缚于七情六欲之中,醉生梦死,即便尝变天下美食,吃遍天下美味,也终会厌倦离弃。而道的法味却不一样,一旦品尝,顿觉沁人心脾,甘之如醴,让你永远不离不弃,一生受用。

道心本是凡心转。凡心一翻转,即是道心。凡心一转,世味即成法味、道味。孔夫子在《中庸》中说:“民莫不饮食也,鲜知其味也。”原因何在?皆因妄心所牵,自性真心不明,昧道而智慧灵光不显所致。比如:在极具诱惑力的美食美色面前,凡人会止住脚步,心生向往。圣人呢,他可能也会止住脚步,但与凡人不同之处在于:他止住脚步的同时,也止住了一颗妄心。诚如《大学》所言,“于止,知其所止。”于止来说,凡圣最重要的不同在哪里呢?就是看你所止在什么地方,是止于外在形式,还是止于心所呢?

另外,本段经文深合于《易经》之履、泰、否三卦卦象。其中,“执大象,天下往”合于履卦;“往而不害,安平泰”合于泰卦;“乐与饵,过客止”合于否卦。读者可细参之。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