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老子修真心传

第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去之,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释义:本章经文中,四个“将欲”与“必固”是老子对阴阳之道的具体运用和阐发。意在告诉世人,参透阴阳大法虽然十分必要,但务必明白这只是世间善法,是有为法,只参透了阴阳,却不觉悟本心、不能参透无极大道,那只是“微明”层次,还不能达到十分透彻的“袭明”境界。

第一句:“将欲翕之,必固张之。”若想聚合它,必先张开它。一张一翕,即一阳一阴,运用此法来调御自心,则是讲若要使心向内聚合能量,必先向外伸张、放开心量。即:只有扩充心量,存广大心,扩宽大量,才能聚拢人心,聚合能量。

要做到存广大心,扩宽大量,其秘诀就是“无私、无我”,而要无私无我,就必须放下“自我”中的那些自私、贪婪、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傲慢、虚荣等伪劣习性,撕下伪装,摘掉面具,敢于“本来面目”示人。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放下自我后,还要常存善念,常行善事,常行布施,常行素食,慈心待物,如此才能长养善根,慢慢进入无私、无我之境。只有无私、无我,才能链接天道能量,实现天人合一,才能从拨阴转阳,转“自我”为“超我”,才能感而遂通,直觉、灵感越来越敏锐,能于不经“意”间,迅速捕捉常人难以察觉的信息能量,此即所谓之神通。

第二句:“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若想弱化它,必先强化它。一强一弱,亦是一阳一阴。运用此法来调御自心,则是讲:若要弱化“自我”,那必须强化“本我”,弱化“意识”,强化“无意识”。在太上内观中,则更具体、细化:即若要弱化内心的烦恼,则必先强化内心的清静。当自心清静无比,则烦恼自然弱化归无。

第三句:“将欲去之,必固与之。”若想除去它,必先馈与它。一去一与,也是一阳一阴。运用此法来调御自心,则是讲若要除去小我,必先馈与大我、超我乃至无我,若要除去私心,必先馈与道心(公心)。

第四句:“将欲夺之,必固予之。”若想夺取它,必先给予它。一夺一予,也是一阳一阴。运用此法来调御自心,则是讲若要从妄心中夺取一颗清静心,则必须给予妄心一个东西,使其有所系缚,专注于此。比如道、自性、如来藏抑或持咒、持佛号或道号等修行方法,这些都是有执的有为法,不是究竟的无为法。但得道的圣人为了讲法,为了接引众生,还需给众生一个向天道攀升的抓手,使其执着于一个假象、假名来修持。

但到了最高处,修道者务必明白:一切有为的方便之法皆是“空”而不可得的,连“道”也是老子勉强给它起的假名,不是真相,都不能执着,更何况其它有为法呢?真正的“真相”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也就是佛祖所说的空,一切法皆“不可得”(参见第56章: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用佛祖的话来说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四个“将欲”与“必固”皆是内求之法,因老子所讲的“道”皆是内求内证而得,是内求之道,简称内道。若向外而求,则是外道。外道,已偏离老子本意,很多人以“外道”法来解读老子此段经文,并给老子扣上“阴谋论”始作俑者的帽子,更有甚者,认定自己读懂了老子“阴谋论”,并以此沾沾自喜,暗施于人,并自认为悟道了,其实,他早已背道而驰了,这恰恰暴露出“自心”喜好向外攀缘,喜好心外驰求罢了。这哪里是悟道,明明是误会了。世间虽有阴阳,但阴阳并非对立,而是自然而然,白天是自然而然,黑夜也是自然而然,一切皆是自然而然的现象,白天和黑夜何时对立了呢?把白天黑夜搞成对立的,不是老天爷,而是人的妄心罢了。老子也只是“借阴阳”教人如何调御自心,并且老子之道,非阴谋,亦非阳谋,它早已超出阴阳之外,是一条教人扩充心量、从相对进入绝对、体认自性真我的光明大道!

第五句:“是谓微明。”这一句,老子用这四个字提醒世人:能做到上面四点,才称得上是“微明”,也就是说心地智慧光明才显露出一点而已,还没完全彻底释放,更没有达到力透纸背的“袭明”境界。

第六句:“柔弱胜刚强。”这一句,老子是对前面四句的进一步总结,所“翕之”与所“张之”的东西,所“弱之”与所“强之”的东西,所“去之”与所“与之”的东西,所“夺之”与所“予之”的东西,两个东西间一定有柔弱和刚强之分。“柔弱胜刚强”的意思,我们不能简单的望文生义、依文解义,将其简单的理解为:柔弱能战胜刚强。这只是其中一个片面的意思,若要站在“负阴抱阳”这样一个整体角度来审视的话,则除了上面的意思外,这一句还可以解读为:“柔弱”能让“刚强”胜出。如此,才是一个完整的太极思维。

也就是说:“柔弱”和“刚强”这两个词本身没有孰优孰劣之别。另外,老子是心内求法,而非心外驰求。因此,柔弱和刚强,更多是在言心,二者只是心之“体”和“相”、“用”的不同而已。也即:“柔弱”是让心之“本体”变得柔韧,弱化其贪欲。“刚强”是让心之“相”变得如金刚一般强硬、让心之“用”如金刚一般无坚不摧,无欲则刚,只有无欲,心才能刚强。从这个角度来看,柔弱即刚强,刚强即柔弱。二者同出而异名,同出于心,只是体相用的不同罢了。

第七句:“鱼不可脱于渊。”白话意思是:鱼不可能脱离于池渊。此处是老子借“鱼”来隐喻人之妄念,如鱼在水面不停的上蹿下跳,借“渊”来隐喻人之清静心体,如渊水般湛然静寂。不管鱼如何腾跃,总无法脱离于渊水,水面终归于清静。也即不论妄念如何冒出,如何上蹿下跳,最终难逃离清净心,清静心一现,快速将其湮灭。

第八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国”从外道说,可指身外之国家;从内道说,可指身内之国(简称身国),这里我们还是先不要蹦极式的大跨越,直接从身内之国跨到身外之国。还是先从老子“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参见第54章)的修真角度来解读,将“国”解读为“身国”,以修身为本,从修身出发,由内而外,先把内在的纯真的性德能量开显出来,再从身到家,从家到乡,从乡到国,逐次使其丰满(参见第54章: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最后再到天下,将性德能量光明普照天下(参见第54章: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从内道来解释,“利器”又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将“利器”解读为强行用气作意,或者说源于“自私”的尖酸刻薄之气,它会如利器一般,不仅伤害别人,还消耗自己的气血能量。所以,“不可以示人”,不要人前逞强,一意孤行。

另外一种解释则截然不同,可以将“利器”解读为有利于修行的法器,这个法器是什么呢?从内在来说,就是指我们的自性真心,它犹如金刚一般坚利无比,可以斩断一切烦恼。但这个法器的源头在哪里呢?从内在说,源于心之本体;从外在说,源于天道。心体与道体合一,就是人天合一。人天合一,则法器才能被开发出最大的利用价值。但心体和道体的特性是什么呢?前面讲过,就是空,是无,一切不可得。它无形无象,人们凭肉眼很难看到,所以老子说它不可以示人。不是说不能示人,而是讲它根本无法示人,它没办法以有形有象示现给人看。一旦可以示现,那就有了形象,就不是真空,不是全无了。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