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释义:第一句:“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得道的圣人常修持自己的心,使其置于清静虚无之中,无有任何私心杂念的挂碍,如此方可能“以百姓心为心”,也即持此一颗清静之心来净化天下百姓之纷纷向外攀缘的妄心,使其皆同归于清静无为之自性真心。
从修道次第来说,此处的“无心”即佛家所言的八识心王,是将意识心、阿赖耶识包括在内的整个心识都无掉、空掉的本心状态,因为第八识也是心造作出来的,不是究竟的本心。老子在“无心”前冠一个“恒”字,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持久的保持这种清净、虚无的状态,不仅如此,还要能“以百姓心为心”也即能随着众生(百姓)的缘而显化成不同的相,如此,才是真正的恒无心。否则,若只是处在清净、虚无状态,做不到随缘显化,也即做不到“以百姓心为心”的话,这并不是真正的“无心”。因为,这种“无心”很容易被境界所转,迷在自己造作出来的清净、虚无相上,认为自己得定了、清净了、无我了、无心了,其实是大妄想罢了,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一有意外、疾病或别人的强烈刺激,翅膀马上就炸起来了,习气毛病一下子就暴雷了,一夜回到解放前,所有的功夫都白做了。
同安察禅师悟道偈中说:“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真正的“无心”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想的心,而是“无中生妙有”的智慧之心,是“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慈悲之心。比如很多人睡着时,什么都忘了,这只是凡夫的“无心”,并不是圣人的“无心”。再比如植物人没有意识了,或者脑震荡、老年痴呆失去记忆了,这些也不是无心,只是神经断路或者血管淤堵头部缺氧,意识被切断或闷住了,离真正的无心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很多修道的人,只有独处时,才能沉浸在自己造作出来的那种空空洞洞、虚无缥缈的境界里,天空地空,你空我空,一切皆空,感觉很自在、很舒服、很清净,看上去啥都不想,实则整天空想,整天玩弄虚空,空想也是大妄想,只是自我感觉良好罢了,一到了尘世间,面对芸芸众生时,稍有风吹草动,便会惊慌失措,定不下来,甚至消极、悲观、厌世,抑郁、躺平、摆烂,所以, 这并不是圣人的无心。
还有一些修道者,只是在打坐中,感觉自己与众生已浑然一体,融入一片,没有你我之分了,但一睁开眼,分别心立马就冒出来了,我是人非,我对你错,掉进二元的泥塘里,拔不出腿来,搞得烦恼不断,心神不宁,疲于应对,这也不是真的无心。
更有一些修道者,把打坐时昏昏沉沉的境界认为是无我、无心、无念了,这种境界其实也是自以为是的无念定,并不是真正的无心,昏沉久了,会堕落到畜生道上去的。
另有一些修道者,觉得自己待人接物,能够做到应付自如,一副心境空空,恬淡虚无,与世无争的样子,或者以得道者自居,觉得只有自己在道中,只是看到别人的烦恼,以为自己没有烦恼,或者只是看到别人的不对,觉得自己很对,或者见到别人的痛苦烦恼,只是讥笑讽刺挖苦,不能感同身受,觉得人不如己,这都不是真的无心,皆是第六意识(识神)一点点强行作意出来的清净相而已。
当然,以上诸种境界,也是修行过程中随着对法理领悟的究竟程度,以及缘分的深浅所自然呈现出来的境界而已,切不可得少为足,固步自封,否则,不仅不能得道,还会堕落。
第二句:“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这两句是老子在第一句基础上,进一步向世人揭示具体如何实现“以百姓心为心”的方法。“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百姓有心善者,也有心不善者,该如何对待呢?老子揭示说不论善与不善,圣人皆随缘应化,以一颗没有对立的、平等的“德善”之心对待,如此就能清清楚楚的觉照出对方心性的“善”根深厚度。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百姓中有心存诚信者,也有心不存诚信者,又该如何对待呢?老子揭示说不论别人信与不信,诚与不诚,圣人皆随缘应化,以一颗平等、没有对立的诚信之心对待他们。也即无论对任何人,圣人皆是基于“本性本善”的这一平等心的基础上去对待对方,如此就能清清楚楚的觉照出对方心性的“信”根诚实度。
“德善”与“德信”皆是从道体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性德能量,是道体显化为德性能量后,并以此来觉照、洞察人性的大智慧。
第三句:“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圣人之自性真心包容天下,与天下所有人的心混为一体,能觉知一切,但又无所偏执。“歙歙”,无所偏执之意,不偏执于是非、善恶、美丑等二元对立的任何一方,也即不做任何二元的分别对待,不存任何私利之心。能觉知一切,但一切又不分别;一切顺其自然,一切又随缘应化。
世间人有千万亿种心,所谓人心叵测,无法测量计算,但大而化之,无非阴阳、善恶,圣人之所以能为天下浑其心,其要旨在于其心已经超越了阴阳、善恶的二元对待,此种心即是至善之心。也即:修道者,只有修出一颗绝对至善之心,方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真正做到为天下浑其心。
第四句:“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广大百姓的一切妄心妄念、一切私欲贪执、一切无明烦恼等意识流都会灌注于圣人的耳朵、眼睛之中,圣人能觉知、洞察一切,但却以一颗如婴孩儿般天真、纯净纯净的自性真心将这些意识流瞬间湮灭、化为乌有。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