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顾松园医镜

胁痛

胁为肝胆之区,故胁痛昔人多从肝治。推其致痛之因,亦各不同。有因忿怒气郁,有因肝胆火盛,有因痰饮流注,有因瘀血停留,有因闪挫跌扑,有因食压肝气。治亦有异,其阴虚火旺而胁肋作痛者,宜从虚劳门治之。仲淳云:胸胁痛属肝血虚,肝气实而上逆所致,治宜养血和肝,(生地、归、芍、甘草、续断)除热下气。(羚角、苏子、郁金、降香)古云:肝无补法。此论肝气则不可亢,而肝血仍当自养也。

加味逍遥散(见虚劳)

治郁怒伤肝,胸膈胁肋肚腹等处作痛,(肝气喜条达。若因忿怒气郁冲上,则胸胃痛,奔下则少腹痛,横行则胁肋胀痛)加减用之。

宜加木香、香附、(开郁快气)枳壳、(治气结刺痛)青皮。(疏肝胆滞气)如肺金气盛,而制肝木太过而胁痛者,宜泻白散(抑金)合逍遥散(扶木)加减治之。

此方辛散酸收,甘缓养血,而兼宁心扶脾之剂,乃肝经之要药也。

龙胆泻肝汤

治肝胆实火,或胸膈胁肋刺痛,(以肝脉上贯膈中,布胁肋也)或两拗阴囊肿痛,(肝脉循股内侧,入毛中,过阴器也)或头目胀痛,(肝脉连目系,上出额至巅)或少腹作痛,(肝脉抵少腹也)或下部生疮,(如下疳、便毒、囊痈、悬痈、妇人阴肿、阴疮、阴中突出如挺)或乍寒发热,或大便燥结,或大便赤涩等症。

龙胆草(专泻肝胆之火) 黄芩 山栀(君以胆草,同入肝胆) 生地 白芍(以凉肝血) 甘草(以缓火势) 木通 泽泻 车前(以泄火邪)

或加羚羊角(咸寒入肝,除热下气)、黄连(吴茱萸汁炒)。寒热加柴胡,便秘加大黄。

左金丸(亦可小剂作汤)

治肝经实火,胁肋作痛,一切肝火之症。(外用大黄、朴硝捣贴痛处)

黄连(泻心火,使肺金清肃,得行令于左,而肝平。猪胆汁炒,径入肝胆。六两) 吴茱萸(独入厥阴有功,引连入肝泻火。此从治之义。汤泡三次,炒,一两。入汤剂,但浸汁拌炒)

可加羚羊角(能治胸胁痛满)。

二陈汤(见中风) 四苓散(见湿)

痰饮流注,胁下支满而痛,(甚至有形肿色赤,坚硬不移)或咳或呕者,合二方加减用之。

宜加枳壳、青皮、竹沥、白芥子、(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如有热者,少加寒凉药中为引导)黄连。(吴茱萸浸炒)如人强壮实,脉滑有力,痛甚者,去甘草,量加甘遂。(驱逐胸胃痰饮之峻药,半分至一分,须同大枣数枚用)

犀角地黄汤(见伤寒) 失笑散(见胃脘痛)

均治瘀血停留,胁肋作痛,及闪挫瘀凝胁痛,随宜采用。

保和汤(见泄泻)

治饮食填塞太阴,肝气被压,莫能舒泄,横行胁肋作痛,主此加减。

宜加香砂、香附、青皮、黄连(吴茱萸浸炒)。

此七方或泻火,或驱痰,或祛瘀,或消食,皆宗肝无补法之良治也。然肝为藏血之海,若失血则空虚,是仍宜补之,慎勿胶执。

【胁痛 举例】

一、一童子痘后,余热未除,服滋肾等剂,半载无功,骨蒸消瘦,颈顶生核,肚腹胀大,午后发寒热。忽左胁大痛,手不可按。余用左金丸,加青皮、楂肉等药,痛止。数日忽发肿大痛,意其胁内生痈,用夏枯草(五两煎汤代水)、连翘、贝母(各三钱)除热散结,生甘菊(二两)、金银花(五钱)、紫花地丁(一两)、甘草节(三钱)除热解毒,地榆(五钱)凉血泻热,牛蒡(二钱)、白芷(一钱五分)散结消肿,当归(一钱五分)、赤芍(三钱)活血破瘀,皂刺(一钱五分)宣壅通滞,穿山甲(三钱)破血逐痰,二味均能直达疮所,排毒散肿。服二剂果肿消痛止,寒热亦不作,诸症亦渐愈。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