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健康学-健康自己把握

社会健康促进你我健康

虽然周围的环境并没有改变,但只要我们自己改变了,就可以战胜一切不顺心的遭遇。

我们期望有一个最完美的政府,一个和和气气的邻居、一个友善易处的同事,期待周围的一切都尽如人意,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只要我们的心态调整好了,事事就会变得顺眼多了。

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还与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生活方式、卫生服务等密切有关,尽管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式,有些是明显的,有些是隐蔽的,但社会环境对人类的健康的影响是确定的。

1.社会制度与健康

社会制度决定了社会卫生保障措施和卫生费用的投入方向和水平,卫生保障制度相对健全和完善的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健康水平就比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健康水平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虽然卫生经费投入总量不大,但是显著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靠的是“预防为主”的理念和一套相对完善的健康保障制度。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面向绝大多数人民的健康保障制度是实现基本人权的必要措施,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2.社会经济与健康

经济是满足人群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及卫生服务和教育的物质基础,不同经济水平人群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谱也不尽相同。在经济落后地区,人们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以保证营养,故而造成绝对营养不良;而在发达地区,人们的营养状况则多是相对营养不良,即某些营养素过剩的同时,某些营养素不足,甚至是非必须营养素过剩,而必须营养素相对不足。上述情况导致了不同地区人群的发病情况也不相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民主要死亡原因是传染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则是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现代文明病。

3.文化与健康

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念、艺术、习俗、道德、法律和规范等。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寻求适应环境的方式是文化的核心,适应使个体和群体的需求与其环境达成动态平衡。与健康有关的文化因素包括:对健康价值的认知,对症状的感知,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对卫生服务的反应以及实施营养、安全和公共生活的行为方式等。

4.生活方式与健康

生活方式是指各种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模式。虽然生活方式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北方寒冷地区的居民常有饮酒的习惯,但是与其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如说是一种个人行为,因为生活方式是由个人控制的。绝大多数慢性疾病、失能和早死是由不良行为因素引起的,主要的不良行为因素有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营养不均衡、驾车不慎、暴力、家庭和社会支持减少等。生活方式是一种习得性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因此,许多慢性疾病又称为“习得性疾病”。第一次卫生革命是针对急性传染性疾病,靠的是杀菌灭毒;第二次卫生革命将是针对有“现代文明病”之称的慢性疾病,而这次就只能依靠健康教育去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来解决问题了。

5.卫生服务与健康

卫生服务系统的主要工作是向个人和社会提供范围广泛的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医疗和康复服务,保护和改善居民的健康水平。卫生服务最重用的职能是教育民众如何去认识健康、促进健康、提高个人和人群的生活质量。

上面讨论的几个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并不都是平行的,而是互为条件的。

在这些因素中,政治因素是首要的。政治制度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卫生政策起着重要作用,还影响着社会财富分配、环境控制、文化和生活方式,包括食物的价格和对烟酒管制的态度等。有人认为第三世界农村的政权和土地财富分配,比防治疾病更能影响人民的健康。

卫生事业要进一步发展,人民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还离不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健康水平低下,一是由于政治体制不完善,二是由于贫穷,腹泻和呼吸道感染夺走了千百万儿童的生命,其根本的原因是贫穷造成的营养不良和生活设施缺乏,而不是细菌或病毒。

文化包括人在一生中接受的全部习得性行为,当然也包含生活方式。二者均受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而卫生服务的形式与利用亦受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各国的社会状况,包括发展阶段、经济和文化大不相同,社会关系与支持对健康的影响亦有差异。社会因素,特别是社会关系影响健康的机制,一是作为“激发因子”促使有易感倾向的人发生精神或躯体疾病,二是可能损及人体的抵抗力,由此导致一个“暴露者”发生临床疾病。

贫穷首先是观念上的贫穷,体制和机制上的贫穷。中国西部、斯里兰卡、歌斯达黎加、古巴和印度喀拉拉邦的经济都较落后,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健康水平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要高得多,原因是政府和社会重视卫生事业,能利用有限的资源使广大人民,特别是穷人享受基本的卫生服务,供应食物和普及教育。

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是维持健康的前提,贫穷与政治动荡、社会不安定、生态环境恶化互为因果。贫穷导致文化落后,愚昧无知,难以接受健康教育和合理的生活方式。贫穷还必然造成卫生服务设施缺乏和利用不足。

建立完善的社会制度,发展经济,丰富文化内涵,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