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老子修真心传

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释义:本段经文,佛老互参,可知老子与佛祖所修之道,皆是从本心出发。离开本心,则无法证道。心体与道体合一,乃天人合一之要妙所在。

第一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白话意思是:觉知心体本性的人,是不会执着于言语文字相的。反之,执着于言语文字相者,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觉知心体本性。此章经文,老子是在提醒修道者:一定要剥离语言文字相,一定要突破一切心法、道法,心才能彻底解脱、无有挂碍,才能证悟真心本性。

大道无言,不立文字。圣人之所以著作文字经论,只是为了传承需要,为了让后人珍惜大道母体,都有机会悟道,所以煞费苦心的将道体开发出无数种“心法、道法”,又把道法、心法封藏于经书言语文字里,其用心旨在供后人方便修行罢了。

但是,修道者务必明白:语言文字仅仅是心法、道法的外表包装而已,千万不能执着于语言文字相。如果执着于语言文字相,一味的依文解经,你最后可能会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专家学者,但绝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得道者的。

修道者务必明白:一定要学会从语言文字相中解脱出来,学会透过语言文字,领悟其背后的道法、心法,并进一步行持心法、道法,最后证悟心体、道体。要证悟心体和道体本是合而为一的,本无二致,要证悟它们本来毫无挂碍、纯净纯真的空无之性,要证悟它们本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自然无为之性。

修道者务必明白:一切道法、心法都是从本心所生的,它即是从圣人心体自然生出的,也是从一切众生的心中自然生处的。但它们本身不是心体之实相,只是心体的相用或说因缘罢了,修道者可以藉由此因缘,选择各自喜好的心法、道法去修行,但不论如何选择,如何修行,最后的终点只有一个,就是心体和道体无缝、无漏的紧密合一之处,此处才是真正无极大道。

修道者务必明白:除了心体的空无之性永恒常在之外,一切心法、道法,都是变化无常的,都是无常、有生有灭的生灭法。它们就如同过河之舟,可以承载我们的肉身渡过无明烦恼之波涛汹涌的苦海;帮助我们战胜妄心对世间所产生的变化无常、贪生怕死等烦恼和恐惧;帮助我们成功到达不生不灭、永恒常在的心体之智慧光明彼岸,让性命得到永生。

修道者务必明白:当驾驶心法或道法这只法船接近彼岸时,一定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腾空跃出法船,切不可对法船心生贪恋、执着,否则,一有法执,就不能登上彼岸,证得大道。

第二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此段是老子进一步提醒修道者:要做到“知者不言”,应该从我们最在意的肉身之有形经穴孔窍处开始修炼。

“塞其兑”。兑,是口的意思,指嘴巴、舌头。“塞其兑”就是讲把嘴巴塞上,也即学会闭嘴,不要妄言妄语。

“闭其门”。门,是门头。道家称之为九窍,也即两眼、两鼻孔、两耳、口、前阴、肛门。佛家称为六根,也即眼、耳、鼻、舌、身、意。它们是肉身五脏六腑向外开放的门户,也是妄心向外攀缘、执取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的孔窍门头,修道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先把这些门头关闭,将其紧紧闭合住,使妄心不向外肆意攀缘,也即精神内守,返观内照,进入定境。如此,方能让本心自性的清静、智慧之明光觉照六根,将六根所摄取到的财、色、名、食、睡等各种贪欲尘垢逐一粉碎、净化。

大德有言:当我们论说他人是非时,不是他非我是的事实,而是我们的耳根、眼根在纳受、分别外物,是自家贼在劫功德财,修道就是要守住六根门头,不让它在声色上追逐,这样,烦恼就进不了门。时时紧闭六根,耳装聋,听若无闻;眼装瞎,视若无睹。鼻不拣香臭、口不挑精粗、耳不贪美言、眼不贪境界,自锁家门(即锁自家六根门头),专意于一处(如诵经、静坐、内观等),只顾夯实自身功夫,哪里还有闲情向外攀缘呢?

“和其光”,运用先天元气,融合自性清静、智慧之光,使其在全身各个经穴孔窍中自然周流,使六根或九窍等周身孔窍皆浸渍于自然、清静之灵光中。

“同其尘”,运用自性清静、智慧之明光,同化心上的妄念尘埃,使其趋于自性之纯清、纯净。

此是内说,从外在来说,修道完全不必出家离俗,滚滚红尘就是最好的道场,只要道心坚固,在家庭中、事业中皆可修道,皆能不离人道而勤修仙道。吕祖在《纯阳三书》中说:“说得难,行时易,只怕从头没志气。八洞神仙本世流,何曾异样生天地?”大德云:神仙都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心不坚。道心若够坚定,不出家也可修道有成,比如道门的刘海蟾、张紫阳、李涵虚、石泰、陆西星等祖师大德,佛门的维摩诘、傅大士等禅门祖师、近现代的李炳南、袁焕仙、南怀瑾等大成就者,都是红尘修炼的典范。

大道不离日常,只要心中有道,则生活中无处不是道场。世事洞明,即能穷理尽性。人情练达,即可返本归源、反璞归真,返归生命的本源,回归朴实自然的真人境界。吕祖说:“居家修者,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是大道根本。正心要断欲除邪,诚意要清净无扰,修身要积精养气,齐家在安命节俭而已。日用之间道存,知而修之,即是脱身之计。”又说:“福缘全备之士,不出于家而道秘得闻,不离于俗而功行克成,此又出于寻常百倍者,乃夙劫种得道缘深厚,今来安乐,自然了道,虽在尘而心志要出尘,十分好汉,便做得去。”又说:“修者下手,了一心起,此心了,何戒何斋?何出家?何断俗?到处是蒲团。......虎降猿性千重密,龙养珠胎万丈深。这个市朝都做得,何须避世入山林。”吕祖所倡导的正是人间道教、生活道教的理念。

“挫其锐”,运用自性之清静、智慧明光,钝挫、削弱妄心强行透过六根向外攀缘的锋锐之力。(详见第四章)

“解其纷”,运用自性之清静、智慧明光,使六根纷杂的欲念尘埃自然分解、脱落。

“是谓玄同”,从闭塞孔窍开始修炼,一直到心底的根尘分解、脱落,一切尘归尘、土归土,不再纷纷扰扰,一切清静自然之时,就与心体本性(道性)同步了,这就是玄同。

第三句:“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一段经文,老子向我们揭示出心体及其相用的真谛,即:

心体和道体一样,皆是“不可得”而自得的(参见第20章:恍呵,其若无所止。第46章:咎莫大于欲得)。如果心上还有一个“可得”的念头在,那么心就会被这个“可得”的念头所挂碍、所染着,就会被“可得”二字所挂碍、所染着。如此,就不是那个清静无染、毫无挂碍的心体真实之相了。所以,从心体上来说,一切事相、一切物相、一切人相、一切法相,甚至包括自性、心体抑或道体等所有描述本性的语言文字相,皆不可得。这正与佛在《金刚经》中所言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同出一辙。

此处,老子所言的“不可得”与佛所言的“心无所住”是同一个意思。老子所言的“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与佛祖所言的“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更是同出一辙。佛说:心体之本性是真空自在的,它没有一个恒常的住所,但是,它又无处不住、无时不在、无所不在,这就是真空生妙有。

同样,老子说心之本性虽然不可得,但是又处处可得,无处不得,无时不得,无所不得。“不可得”所讲的是心之本体特性是真空的。而“亲疏相、利害相、贵贱相”都是从心体本性中生出来的,因妄想执着而有了亲与疏、利与害、贵与贱等分别。

从更究竟的说,所谓的“因缘”法也不是实相,不是究竟法,而是圣人为了说法、为了方便世人修行,不得已而为之罢了,这本身也是对无为而治的一种践行方法。

当明悟心之本性之后,就超越二元对立,就能站在一元高维视角来觉知诸如亲与疏、利与害、贵与贱等一切二元分别、相对、对立的观念,使一切二元分别、相对、对立观念皆转化为智慧法流,最终回归于本性真空之海,就像江河川流最终皆归于大海一样。如此觉照本心,就不会被亲疏、利害、贵贱这些二元对立之妄相所缠缚,就能从中解脱出来,坦然面对。

换言之,当觉悟了本心,远离了分别,只要有利于护持本性的东西,包括一切亲疏、厉害、贵贱之法或相,皆可为我所用,皆可做分别,这正是凡心与圣心的不同之处。

“故为天下贵”,所以,立身修道以明悟本心、开显自性,这是天下最难等可贵的事。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