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灵枢识

营卫生会篇第十八

诸本无篇字。

卫于焉会 《甲乙》于焉作安从。

老壮 张云: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见营气失常篇与《曲礼》所言异。)

人受气于谷(止)皆以受气 张云:人之生由乎气,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故谷食入胃,化而为气,是为谷气,亦曰胃气。此气由自中焦传化于脾,上归于肺,积于胸中气海之间,乃为宗气。宗气之行,以息往来,通达三焦,而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是以胃为水谷血气之海,而人所受气者,又唯谷而已,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其清者,(止)卫在脉外 张云:谷气出于胃,而气有清浊之分,清者水谷之精气也,浊者水谷之悍气也,诸家以上下焦言清浊者,皆非。清者属阴,其性精专,故化生血脉,而周行于经隧之中,是为营气,浊者属阳,其性慓疾滑利,故不循经络,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毛分肉之间,是为卫气。然营气卫气,无非资藉于宗气,故宗气盛则营卫和,宗气衰则营卫弱矣。营,营运于中也,卫,护卫于外也,脉者非气非血,其犹气血之橐籥也,营属阴而主里,卫属阳而主表,故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卫气篇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正此之谓。

介按:卫在脉外者,谓卫气上输于肺,走于脏腑,外达皮毛,以为护卫营血之作用。故三十二难曰: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亦即此意也。

阳陇 马云:陇,当作隆,《素问》生气通天论有日中而阳隆,盖古以隆、陇通用。张云:陇,盛也。方以智《通雅》云:阳陇阴陇,子午之桥起关也,犹言拥起为陇,而过此渐平迤也。庄子曰:子是桥起。简案:《素·离合真邪论》: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义正同。

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张云:太阴,手太阴也,太阳,足太阳也,内言营气,外言卫气,营气始于手太阴,而复会于太阴,故太阴主内,卫气始于足太阳,而复会于太阳,故太阳主外,营气周流十二经,昼夜各二十五度,卫气昼则行阳,夜则行阴,亦各二十五度,营卫各为五十度,以分昼夜也。

夜半为阴陇(止)阴受气矣 张云:夜半后为阴衰,阳生于子也,日西而阳衰,阴生于午也。如金匮真言论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即此节之义。

夜半而大会,(止)与天地同纪 张云:大会言营卫阴阳之会也,营卫之行,表里异度,故尝不相值,惟于夜半子时,阴气已极,阳气将生,营气在阴,卫气亦在阴,故万民皆瞑而卧,命曰合阴,合阴者,营卫皆归于脏,而会于天一之中也。平旦阴尽而阳受气,故民皆张目而起,此阴阳消息之道,常如是无已,而与天地同其纪,所谓天地之纪者,如天地日月,各有所会之纪也。

昼瞑 《甲乙》作夜寤。

昼精 熊氏俗解难经四十六难注云:精,清爽也。

相搏 《甲乙》搏作薄。

从来 《甲乙》来作始。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张云:营气者,由谷入于胃,中焦受气,取汁,化其精微,而上注于肺,乃自手太阴始,周行于经隧之中,故营气出于中焦。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不入于脉,故于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循头项下行,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日西阳尽,则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于阴分,其气自膀胱与肾由下而出,故卫气出于下焦。又云:卫气属阳,乃出于下焦,下者必升,故其气自下而上,亦犹地气上为云也,营本属阴,乃自中焦而出于上焦,上者必降,故营气自上而下,亦犹天气降为雨也,虽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营主血而在内,然亦何尝无气?故营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营,但行于内者便谓之营,行于外者便谓之卫,此人身阴阳交感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而已。志云:下,当作上。决气篇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五味篇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荣诸阳者也,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简案:《千金方·三焦病论》云:荣出中焦,卫出上焦,荣者络脉之气道也,卫者经脉之气道也,《外台》引《删繁论》,亦同。志注:不可言无据也,《明理论》引亦作上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止)下足阳明 《千金》及《外台》引《删繁》作胃上脘。张云:胃上口即上脘也,咽为胃系,水谷之道路也,膈上曰胸中,即膻中也,其旁行者走两腋,出天池之次,循手太阴肺经之分,而还于手阳明,其上行者至于舌,其下行者交于足阳明,以行于中下二焦,凡此皆上焦之部分也。志云:按《金匮要略》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盖三焦乃初阳之气,运行于上下,通合于肌腠,不入于经俞,是以上焦之气,常与荣俱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者,与充肤热肉之荣血,间行于皮肤脏腑之文理也。上焦出胃上口,上贯膈,布胸中,走腋下,至阳明,上至舌,此论上焦气之所出,与经脉之循臂肘,上肩胛,入缺盆,出耳颊之不同也。

常与荣(止)大会于手太阴矣 张云:上焦者,肺之所居,宗气之所聚,营气者,随宗气以行于十四经脉之中,故上焦之气,常与营气俱行于阳二十五度,阴亦二十五度。阳阴者,言昼夜也,昼夜周行五十度,至次日寅时,复会于手太阴肺经,是为一周。然则营气虽出于中焦,而施化则由于上焦也。马云:《难经》营字下,误多一卫字。简案:《千金》及《外台》引《删繁》,并有卫字,盖据《难经》矣。

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 张云:卫气之道,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有常度也。今有热饮食者,方入于胃,其气之留行未定,而汗辄外泄,出无方所,是不循卫气之道也,故以为问。

此外伤于风(止)命曰漏泄 张云:风为阳邪,有外热也,热食气悍,因内热也,热之所聚,则开发腠理,所以毛蒸理泄,而卫气走之,故不循其常道也,此即热食之气也,出不由度,故曰漏泄。志云:卫气者,水谷之悍气,其性慓悍滑疾,如腠理不密,即见开而出。简案:志以此气为卫气,是。《外台》引《删繁》,载疗上焦实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出而背身中皆热,名曰漏气,通脉泻热,泽泻汤(泽泻 生地骨皮 甘草 半夏 石膏 柴胡 茯苓 生姜 竹叶 人参 桂心 莲心上十二味),即为此证所立也。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千金》及《外台》引《删繁》,作其气起于胃,中脘在上焦之后,《甲乙》、巢源作胃口。

此所受气者,(止)命曰营气 者下《千金》有主化水谷之味六字,《甲乙》无肺脉之脉字。张云:胃中,中脘之分也,后,下也,受气者,受谷食之气也。五谷入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以注于三焦,而中焦者泌糟粕,蒸津液,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以奉生身,而行于经隧,是为营气,故曰营出中焦。按下文云:下焦者,别回肠,注膀胱。然则自膈膜之下,至脐上一寸水分穴之上,皆中焦之部分也,隧,音遂,伏道也。简案:泌,《说文》侠流也,奉、俸古通,养也,故马云:凡心中所生之血,赖此营气而化以奉养生活之身。

夫血之与气,(止)无两生 张云:营卫之气,虽分清浊,然皆水谷之精华,故曰荣卫者,精气也,血由化而赤,莫测其妙,故曰血者神气也,然血化于液,液化于气,是血之与气,本为同类,而血之与汗,亦非两种,但血主营,为阴为里,汗属卫,为阳为表,一表一里,无可并攻,故夺血者无取其汗,夺汗者无取其血。若表里俱夺,则不脱于阴,必脱于阳,脱阳亦死,脱阴亦死,故曰人生有两死。然而人之生也,阴阳之气,皆不可无,未有孤阳能生者,亦未有孤阴能生者,故曰无两生也。志云:营卫者,水谷之精气也,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气之所化也,血与营卫,皆生于精,故异名而同类也。简案:《外台》引《删繁论》云:夫血与气,异形而同类,卫是精气,营是神气,故血与气,异形而同类焉。夺血无汗(此是神气),夺汗无血(此是精气),故人有一死,而无再生也。(《千金》再作两字。)视之正文,觉稍明备。

下焦者,(止)渗入膀胱焉 张云:回肠,大肠也,济、泲同,犹酾滤也,(字典济古文作泲,酿酒也。)泌,如狭流也,别汁,分别清浊也,别回肠者,谓水谷并居于胃中,传化于小肠,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糟粕由此别行回肠,从后而出,津液由此别渗膀胱,从前而出,膀胱无上口,故云渗入。凡自水分穴而下,皆下焦之部分也。按:三十一难曰: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其言上口者,以渗入之处为言,非真谓有口也,如果有口,则不言渗入矣,何后世不解其意,而争言膀胱有上口,其谬为甚。志云:回肠大肠也,有九回,因以为名。简案:《外台》引《删繁论》云:下焦如渎,起胃下管,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主足阳明(《千金》作足太阳),灌渗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别于清浊。亦本节之义也。但本节似脱起胃下管,三十一难云: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清浊,亦可以见耳。

介按:唐容川曰:近说膀胱有上口,无下口,非也,《内经》明言下焦当膀胱上口,近人不知三焦实有其物,焦古作膲,即人身之油膜,西医名为连网,乃行水之路道,《内经》所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盖水之路道,全在三焦油膜之中,凡人饮水入胃,胃之通体有微丝管,将水散出,走入油膜,其能散者,肺气布之也,故肺为水之上源,水散入油膜,走入膀胱,其水未散尽者,至小肠中,又有微丝管将水散出,走下焦,以入膀胱,膀胱上口,即在下焦连网之中,此皆下行之水,未化为气者也。

黄帝曰:人饮酒(止)液出焉 马云:此言酒之所以先谷气而出也,承上文有渗膀胱之语,故遂以酒之先谷而下者问之。正以酒为熟谷之液,其气至悍而清,故虽后谷而入,必先谷而下也,熟者腐也。

上焦如雾,(止)此之谓也 张云:如雾者,气浮于上也,言宗气积于胸中,司呼吸而布濩于经隧之间,如天之雾,故曰上焦如雾也。沤者,水上之泡,水得气而不沉者也,言营血化于中焦,随气流行,以奉生身,如沤处浮沉之间,故曰中焦如沤也。渎者,水所注泄,言下焦主出而不纳,逝而不反,故曰下焦如渎也。然而肺象天而居上,故司雾之化,脾象地而在中,故司沤之化,大肠、膀胱象江河淮泗而在下,故司川渎之化也。《千金》及《外台》引《删繁论》云:上焦如雾(雾者霏霏起上也),中焦如沤(沤者在胃中如沤也),下焦如渎(渎者如沟水决泄也)。《白虎通》引礼运记云:三焦者,包络腑也,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故上焦如窍,中焦如编,下焦如渎。(俞氏《续医说》详解之,当考参。)张氏《质疑录》,载三焦有三。三焦之论云:《灵枢》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三焦为一气之所主,故三十一难因之曰:上焦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下焦在脐下,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此三焦者,即《灵枢》所谓如雾如沤如渎之三焦也,故《难经》又继言之,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以终始,三焦者,原气之别使,原气在两肾中间之动气,为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此所谓三焦者,属之于气,正王叔和所谓有名无状之三焦也。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