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灵枢识

脉度篇第十七

诸本无篇字。

手之六阳 张云:手有三阳,以左右言之,则为六阳,凡后六阴,及足之六阴六阳皆仿此。

五六三丈 六下《甲乙》有合字,下文五六三尺,六八四丈八,六六三丈六尺并同。简案:《管子》云:伏戏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

从足上至头 《甲乙》作从头至足。张云:按手足十二经脉,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此其起止之度,今云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盖但计其丈尺之数,俱以四末为始而言,非谓其行度如此也,后仿此。

跷脉(止)合一丈五尺 马云:跷脉有阳跷、阴跷,阳跷自足申脉行于目,阴跷自足照海行于目,然阳跷左右相同,阴跷亦左右相同,则跷脉宜乎有四。今曰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则止于二脉者何也?观本篇末云: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答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则知男子之所数者,左右阳跷,女子之所数者,左右阴跷也。

合一十六丈二尺 潘氏《医灯续焰》云:据越人二十三难云:脉数总长十六丈二尺,任督二跷在内,其始从中焦注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所谓如环无端者,不知二跷任督,从何处接入,岂附行于足少阴太阳耶?附则不能在循环注接之内,当俟知者。

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 《甲乙》孙下有络孙络之四字,而下有有字。张云:凡人遍体细脉,即皆肤腠之孙络也,络脉有血而盛者,不去之则壅而为患,故当疾诛之,诛,除也。

饮药以补之 张云:邪气脏腑病形篇曰: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即虚者饮药以补之之谓。

阅于上七窍也 简案:马训阅为通,本于谢坚白三十七难注。张云:阅,历也,五脏位次于内,而气达于外,故云云。汉文帝纪注:阅,犹更历也,又车千秋传注,阅,经历也。

五脏不和 马云:二句结上起下之辞。

阳气太盛则阴不利 三十七难及《甲乙》作邪在脏,则阴脉不和,下不利亦作不和,并是。

不能荣也 张云:本经荣营通用,不能荣,谓阴阳乖乱,不能营行,彼此格拒不相通也。

故曰关 三十七难关作格。简案:六节藏象亦以阴盛为关。

故曰格 三十七难格作关。简案:六节藏象亦以阳盛为格,终始禁服并同。马云:《难经》三十七难,误以六阴脉盛为格,六阳脉盛为关,致后世不曰脉体,而指曰鬲症,尤误之误也。汪云:按关格二字,字面虽殊,而意义则一,《难经》虽颠倒,疑无伤也,如《素问·脉要精微论》,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是明以关格属之病矣。又仲景平脉篇: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又曰: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是仲景亦以关格为病证,而二字之义,《内经》与仲景均未尝细分也。又《难经》第三难曰:关之前者,阳之动也,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是亦以溢覆言脉,而以关格言病也。今马氏既訾难经,复以仲景、东垣、丹溪为非是,而指关格为脉体,不亦并背《内经》乎?又曰:关为阳不得入,格为阴不得出,是两脉共为一病矣,于义亦难分也。

何气荣水 《甲乙》水作也。马云:人身气血,如水之流,帝遂以跷脉起止,何气营水为问。简案:荣水不成义,今从《甲乙》。

跷脉者少阴之别 楼氏云:跷脉始终独言阴跷,而不及阳跷者,有脱简。张云:缪刺论曰:邪客于足阳跷之脉,刺外踝之下半寸所,盖阳跷为太阳之别,故二十八难曰: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故阴跷为足少阴之别,起于照海,阳跷为足太阳之别,起于申脉,庶得其详也。

濡目 张云:阴跷阳跷之气,并行回还,而濡润于目,若跷气不荣,则目不能合,故寒热病篇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此所以目之瞑与不瞑,皆跷脉为之主也。

气独行五脏 张云:帝以跷脉为少阴之别,因疑其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也,故有此问。

如水之流(止)外濡腠理 张云: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皆言不得无行也。阴荣其脏,指阴跷也,阳荣其腑,指阳跷也,言无分脏腑跷脉,皆所必至也,流者流于内,溢者溢于外,故曰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谓其不独在脏也。按此跷脉之义,阴出阳则交于足太阳,阳入阴则交于足少阴,阳盛则目张,阴盛则目瞑,似皆随卫气为言者,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也。简案:马以阴脉阳脉,为手足三阴三阳之义,然考前后章之旨,张注为得矣。

当数者 楼氏云:当数,为当脉度一十六丈二尺之数也。张云:跷脉阴阳之数,男女各有所属,男属阳,当数其阳,女属阴,当数其阴,故男子以阳跷为经,阴跷为络,女子以阴跷为经,阳跷为络也。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