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外科证治全书

足部证治

(计十八证)

●筋脉

踝下曰足。足背曰跗,一名足趺,俗名足面。足后跟曰跟。足指曰趾,趾者别于手也。足之趾节与手指节同。其大趾之本节后内侧,圆骨形突者名核骨。足大趾爪甲后为三毛,毛后横纹为聚纹毛。足下面着地者为踵,俗名脚底板。

足大趾外侧属肝,内侧属脾,脾筋脉皆起于足大趾,隐白穴为脾井,溜于节后陷中大都穴为脾荣,注于内侧核骨下太白穴为脾输,循大趾本节后一寸公孙穴为脾络,历内踝前三分陷中商丘穴为脾经,由是循胫骨后,结于膝内辅骨阴陵泉之次为脾合,从此直上至阴股结于髀箕门穴之次。肝筋脉皆起于足大指外侧丛毛之际,大敦穴为肝井,溜于趾缝中行间穴为肝荥,行跗上注于本节后二寸动脉中太冲穴为肝输,结于内踝前一寸中封穴之为肝经,循踝上五寸蠡沟穴为肝络,直上内辅骨下横纹尽处曲泉穴为肝合,阴股五里阴廉之次。

足二趾(即大趾之次趾)。

足三趾(一名中趾)属胃,胃筋脉起于足中趾内侧,历兑穴为胃井,溜于次趾外侧陷中内庭穴为胃荥,注入内庭后二寸陷谷穴为胃输,过于跗上去内庭五寸冲阳穴为胃原,自足跗直上,循足胫历腕上系草鞋处解溪穴为胃经,又历外踝上八寸丰隆穴为胃络,结于膝下三寸三里穴为胃合,上膝循伏兔结于髀,膝上起肉处为中趾内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足四趾(即小趾之次趾)属胆,胆筋起足四趾外端,窍阴穴之次为胆井,趾歧骨间有侠溪穴为胆荥,侠溪上寸半有临泣穴为胆输,侠溪上四寸五分有丘墟穴为胆原,外踝上四寸阳辅穴为胆经,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为胆合,由是上走髀,分为两歧,前者结伏兔,后者结于尻,直者上季胁,其支自阳白直下,出膝外廉循经抵外踝至足跗入四趾之间,支者别附上入大趾贯爪甲后。

足小趾,趾下属肾,外侧属膀胱,筋脉俱起小趾之下,斜趋足心涌泉穴为肾井,又斜趋内侧,内踝前一寸大骨下有然谷穴为肾荥,跟踵(踵即跟突出者)踝上硬筋处陷中有太溪穴为肾输,自跟别至跟后踝中大骨上两筋间有大钟穴为肾络,踝上二寸复溜穴为肾经,上腨(腿中肚曰腨)出腘内廉结于内辅骨下阴谷穴之次为肾合,从是并太阳之筋上循阴股。

膀胱筋起小趾外侧,至爪甲一分至阴穴之次为膀胱井,历本节之前陷中有通谷穴为膀胱荥,本节之后陷中有束骨穴为膀胱输,外侧大骨之下有京骨穴为膀胱原,外踝后跟骨上有昆仑穴为膀胱经,循跟直上至外踝上七寸有飞阳穴为膀胱络,贯腨结于腘(腘即委中)在膝窝内约纹中为膀胱合,由腘直上结于臀,其脉从腰抵腘出小趾外侧。

●足发(一名足跗发)

足背上为足背发。

凡脚赤肿痛溃脓,足三阳湿热可治。微赤微肿脓清或出水,足三阴亏损难治。湿热者用仙方活命饮,既溃用内托散加金银花,外贴膏出脓而愈。亏损者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听其渐愈,盖四肢皆禀气于胃,胃气血盛则善步,胃血气少则少肉善寒,渐成痿厥足痹,故足疾必用补中益气汤,不可不知。若黑黯不肿痛,不溃脓,烦热作渴,小便淋漓者,阴败未传恶证也,急着肉灸之,以行壅滞助阳气,内服十全大补汤、八味地黄丸,以壮脾土,滋化源,亦有生者。

仙方活命饮(通用一) 补中益气汤(通用三十) 内托散(通用三十八) 十全大补汤(通用二十六) 六味地黄丸(通用四十三) 八味地黄丸(通用四十五)

●涌泉疽(一名足心发,俗名病穿板,又名穿窟天蛇)

生足底涌泉穴,乃肾经虚损之证,当别红白,按阳痈、阴疽则例治之。

凡足心或热或痒痛,或麻或肿胀,皆肾虚,六味、八味消息用之。

有足心疼如中箭,忽发忽歇,此肾之风毒,泻肾则愈,六味地黄汤加独活、黄柏。

六味地黄丸(通用四十三) 八味地黄汤(通用四十五)

●脱疽 敦痈

生足趾,初起色白,麻痛或不痛者名脱疽;初起色赤,肿痛如汤泼火燎者名敦痈。脱疽以手部脱疽法治之,敦痈以胫部毒热流注法治之。

●四淫 厉痈

《灵枢》云: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急治之,百日死;发于足旁,名曰厉痈,其状不大,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按此二证,亦不外乎色红色白痈疽别治。

●足跟疽(古名兔啮,俗名脚挛跟)

足跟肿痛,或疮如豆粒,当辨其色红、色白按阳痈、阴疽则例治法。但此乃二跷发源之处,肾经所由之地,若疮溃不合,则跷气不发生,肾气从此漏泄,须兼以补中益气汤,六味、八味丸,随宜取用,以滋化源。盖患先得于虚,既溃脓水淋漓,以虚益虚,虽大补气血犹恐不及,若专治其外,务末忘本,必不能愈。

补中益气汤(通用三十) 六味地黄丸(通用四十三) 八味地黄丸(通用四十五)

●土栗(一名琉璃发)

生足跟旁,形如枣栗,色黄而亮,肿若琉璃。由行崎岖之路,劳伤筋脉而成。初用仙方活命饮加木香,宣通壅滞,脓熟针之,余按阳痈则例治法。

仙方活命饮(通用一)

●田螺泡

生足掌,初如火燎,随生紫白黄泡,闷肿硬疼,不能着地,连生数泡,皮厚难于自破,三、五日成片湿烂,甚则足、跗俱肿,寒热往来。此肝脾风湿攻注,用苦参、菖蒲、野艾熬汤热洗,次用线针将泡挑破,泄去毒水,贴洞天膏,内服解毒泻肝汤。如湿重流水者,则以五美散撒之,更用膏盖贴。

解毒泻肝汤

防风 山栀 石膏 黄芩 苍术 木通 生甘草(各二钱)

上加灯心三十根,水酒各半煎,食前服。

洞天膏(通用七十六) 五美散(通用六十七)

●冷疔

初起紫白泡,疼痛彻骨,渐至腐烂深孔,紫黑血水腥秽,日久不愈,宜用葱汤洗净,铅粉散敷之愈。

铅粉散

黑铅(四钱,铁勺内化开,倾入水中,取起再化,如此百遍,以铅净为度,去水,取澄者三钱) 制松脂(一钱) 飞黄丹 轻粉(各五分) 麝香(一分)

上共为细末,麻油调匀,涂疮口,油纸盖之。

●牛程蹇(一作牛乘蹇)

生于脚掌,皮硬高肿,色黄疼痛,不能步履,由脚热着冷水,寒热抟滞而成。宜略去老皮,以生草乌酒磨厚涂,日数次,至愈乃止。若内已成脓,则用针刺破出脓水,每日米泔水热洗,洞天膏贴之,四围顽皮浮起,则轻轻剪去,搽生肌药而愈。

洞天膏(通用七十六)

●臭田螺(俗名烂脚丫)

脚丫起粟米白泡极痒,搓至皮烂,津腥臭水,觉疼时,其痒方止,次日仍痒如故,经年不愈,亦或痒痛出水,肿焮脚面。此皆阴虚湿热下注,三阴不足。主治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间服自愈,外以五美散掺之。

烂脚趾缝方

鲜鹅掌黄皮阴干,烧灰存性为末,掺之极效。

又方

好黄丹一味,掺三、五次,即愈。

补中益气汤(通用三十) 六味地黄丸(通用四十三) 五美散(通用六十七)

●甲疽

趾甲旁起一胬肉突出,溃烂浸黄水,疼痛难忍,常时举发者,名甲疽。用芪毒油,日三次,毒消口敛。

芪毒油

黄芪(二两,酒浸一宿) 狼毒(一两) 猪脂(五两)

上微火上煎取二两,绞去渣,退火气,以封疮口效。

又方(存验)

用绿矾置铁片上煅沸,色赤如熔金者为真。沸定取起,研末,以盐汤调搽之。

●嵌甲

足趾甲入肉作疮,不能行履,用陈皮浓煎汤浸之,良久甲肉自离,轻手剪去,以虎骨末敷之即安。或绿矾煅末敷之,蚀恶肉,生新肉,细细剪去甲角,旬日即效。

●肉刺(俗名鸡眼)

生于脚趾,形如鸡眼,根陷内里,顶起硬凸疼痛,步履维艰,女子每因缠伤或着窄鞋,男子因窄鞋远行,皆生此疾。用紫玉簪根捣涂。

又方

用葱剖开,将有汁沫一边贴之,包住数次,即消。

●足钉怪疾

两足心凸肿,上生黑豆疮,硬如钉,胫骨生碎孔,髓流出,身发寒颤,惟思饮食。此是肝肾冷热相吞。用韭子煎汤日服,外以炮川乌末敷之。

●无名毒

有指头忽先发痒,已而作痛,指甲现黑色,第二日脚趾俱黑,三日连足面俱黑至脚上胫骨,此为无名肿毒。因多服春药,是火热之毒,非脚疽、脱骨疽可比。若脱骨疽、脚疽,只黑在脚趾而不黑在脚面也。治法必须大补气血泻毒之味,用顾步汤。若已溃烂,多服数剂,无不愈也。

顾步汤

牛膝 金钗石斛(各一两) 人参(三钱) 黄芪(一两) 当归(一两) 金银花(三两)

上水煎,服一剂而黑色解,二剂而疼痛止,三剂全愈。

●脚泡

凡远行脚趼成泡,用白面水调涂之,一夜即平。

附方

女人裹脚方(名脱骨汤)

杏仁(一钱) 桑白皮(四钱)

水五碗,新瓶煎三碗,入朴硝五钱,乳香一钱,封口煎化,置足于上,先熏后洗,三日一作,十余次后,软若束绵矣。其生疮溃烂者,荆芥末敷之。

远行脚肿方

草乌、细辛、防风各等分,为末,铺鞋底内,以水拌湿布衬,踏之行。

冬月手足坼裂方(名黄蜡膏)

清油五钱,慢火煎沸,入黄蜡一块同煎,光粉少许,熬紫色为度。先用热水洗患处,火烘干,取药填敷,以纸贴之,其痛立止,入水亦不落。每临用,以火炙动挑敷,但药内粉不可多,多则硬。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