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灵枢识

经脉第十

马云:凡《内经》全书之经络,皆自此而推之耳。

禁脉 马云:按当作禁服。本经第四十八禁服篇云: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腑。则此篇数语,乃出于禁服篇也。张、志同。

营其所行 张云:言经络之营行也。简案:营与制对言,疑非营行之义,营,度也,见《《玉篇》》,当以此释之。

先成精 张云:精者人之水也,万物之生,其初皆水。故易曰:天一生水。道家曰:水是三戈之母,精为元气之根。本神篇曰:故生之来谓之精。决气篇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故人始生,先成精也。

精成而脑髓生 张云:精藏于肾,肾通于脑,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诸髓皆属于脑,故精成而后脑髓生。

骨为干 张云:犹木之有干,土之有石,故能立其身。

脉为营 马云:犹将之营。《史记》云:以师兵为营卫。张云:脉络经营一身,故血气周流不息。

筋为刚 张云:筋力刚劲,故能约束骨骼,动作强健。

肉为墙 张云:肉象墙垣,故能蓄藏血气。志云:肉生于土,犹城墙之外卫也。

谷入于胃,脉道以通 张云:前言成形始于精,此言养形在于谷,如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故脉道通,血气行,此经脉之谓,明经脉之道,则可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施治疗矣。

筋脉之始生 筋,诸本作经,当改。

起于中焦 马云:起,发也,中焦者,中脘也,在脐上四寸。杨珣《针灸集书》云:起者兴也,发也。简案:《铜人》注高承德云:中焦乃脐中也。此说甚异。张云:愚按此十二经者,即营气也,营行脉中,而序必始于肺经者,以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以行阴阳,而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十二经以肺经为首,循序相传,尽于足厥阴肝经,而又传于肺,终而复始,是为一周。

下络大肠 马云:络,犹兜也,如今人横线为络而兜物也。张云:络,联络也,当任脉水分穴之分,肺脉络于大肠,以肺与大肠为表里也。按:十二经相通,各有表里,凡在本经者皆曰属,以此通彼者皆曰络,故在手太阴,则曰属肺络大肠,在手阳明,则曰属大肠络肺,彼此互更,皆以本经为主也,下文十二经皆仿此。

还循胃口 张云:还,复也,循,巡绕也,自大肠而上复循胃口。滑氏《十四经发挥》云:胃口,胃上下口也,胃上口,在脐上五寸上脘穴,下口,在脐上二寸下脘穴之分也。《铜人》注云:胃口谓胃之上口,贲门之位也。

上膈属肺 滑氏云:属,会也,膈者隔也。凡人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着,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于心肺也。张云:属者所部之谓。

从肺系横出腋下 滑氏云:肺系谓喉咙也,喉以候气,下接于肺,肩下胁上际曰腋,自肺脏循肺系出而横行,循胸部第四行之中府、云门,以出腋下。

臑内 滑氏云:膊下对腋处为臑,肩肘之间也。张云:膊之内侧,上至腋,下至肘,嫩软白肉曰臑,天府、侠白之次也。臑,儒软二音,又奴刀、奴到二切。简案:臑,广韵臂节,那到切。

行少阴心主之前 张云:少阴心经也,心主,手厥阴经也,手之三阴,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也。

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 《铜人》注云:肘中,尺泽穴分也,上骨,谓臂之上骨也,经渠穴在此寸口中。(《甲乙》经渠在寸口陷者中。)杨珣云:肘,臂节也,臑尽处为肘。臂者,要旨论云,肘下为臂。上骨者,谓臂之上骨也。廉者,边也。滑氏云:肘以下为臂,廉,隅也,边也,手掌后高骨旁动脉为关,关前动脉为寸口。《楼氏纲目》云:臑下掌上名曰臂,臂有二骨,今太阴脉循臂上骨之下廉也。张云:膊臂之交曰肘中,穴名尺泽,肘以下为臂内,内,侧也,行孔最、列缺、经渠之次骨掌后高骨也,下廉,骨下侧也,寸口、关前动脉也,即太渊穴处。简案:据张注,上字上声,非也,寸口通寸关尺而言,诸注以寸部释之,失古义矣。

上鱼循鱼际 滑氏云:掌骨之前,大指本节之后,其肥肉隆起处,统谓之鱼,鱼际则其间之穴名也。

大指之端 滑氏云: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终也,端,杪也。张云:端,指尖也。

其支者(止)出其端 《铜人》注云:《针经》曰:支而横者为络。此手太阴之络,别走阳明者也,穴名列缺。张云:支者如木之有枝,此以正经之外,而复有旁通之络也,臂掌之交曰腕,此本经别络,从腕后上侧列缺穴,直出次指之端,交商阳穴而接乎手阳明经也。

黄帝曰:肺,手太阴也 诸本无此八字,原文本于《类经》,宜删去。

是动 张云: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如阴阳应象大论曰,在变动为握、为哕之类,即此之谓。

膨膨 《铜人》注云:谓气不宣畅也。马云:俗云膨脝。胀论曰: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缺盆中痛 张云:缺盆虽十二经之道路,而肺为尤近,故肺病则痛。

瞀 《铜人》注云:《太素》注曰:瞀,低目也。马云:交两手而掣瞀。张云:木痛不仁也。志云:目垂貌。简案:《《玉篇》》目不明貌。又《楚辞》九章:中闷瞀之忳忳。注:烦乱也。诸注俱误。

臂厥 《铜人》注云:肘前曰臂,气逆曰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 马云:是皆肺经所生之病耳。按:《难经》二十二难,以是动为气,所生为血,即动生二字,分为气血,乃《难经》之臆说耳。张云:按二十二难云云,若乎近理,然细察本篇之义,凡在五脏,则各言脏所生病,凡在六腑,则或言气,或言血,或脉,或筋,或骨,或津液,其所生病,本各有所主,非以血气二字,统言十二经者也,《难经》之言,似非经旨。志云: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凡病有因于外者,有因于内者,有因于外而及于内者,有因于内而及于外者,有外内之兼病者,本篇统论脏腑经气,故曰肺,手太阴之脉,曰是动,曰所生,治病者,当随其所见之证,以别外内之因,又不必先为是动,后及所生,而病证之毕具也。简案:马以此一句为结文,张则按下节为解,杨珣则肺下为句,盖是动所生,其义不明晰,亦未知孰是。

喘渴 《甲乙》《铜人》作喘喝。张云:渴,当作喝,声粗急也。

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张:厥一字句。马志:痛下句。《铜人》无厥字。

风寒汗出中风 张云:肺主皮毛,而风寒在表,故汗出中风。简案:气盛有余,谓肺脏气盛而有余,非外感邪气之盛也,而云风寒汗出中风,则似肺脏气盛而有余者,必病风寒汗出中风,此必理之所无,或恐六字衍文,诸家顺文诠释,未曾有疑及者,何?

小便数而欠 《铜人》注云:数,频也,欠,少也,言小便频而少也。马云:小便频数而发之为欠,母病及肾。简案:欠,呵欠也。宣明五气篇云:肾为欠。马注为是。

溺色变 《甲乙》注云:一作卒遗失无变。马云:邪及子。张云:金衰则水涸,故溺色变而黄赤。志云:气虚而不化也。

盛则泻之,(止)以经取之 张云:盛泻虚补,虽以针言,药亦然也。热则疾之,气至速也,寒则留之,气至迟也,陷下则灸之,阳气内衰,脉不起也。不盛不虚,以病有不因血气之虚实,而惟逆于经者,则当随经所在,或饮药,或刺灸,以取之也,下文诸经之治,义与此同。

盛者(止)小于人迎也 张云:寸口主阴,肺为大肠之脏,手太阴经也,故肺气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则反少也,人迎者,足阳明之动脉,在结喉旁一寸五分,乃三阳脉气所至也。阴阳别篇曰:三阳在头,三阴在手者,其义即此,下同。简案:何梦瑶《医编》云:人迎脉,恒大于两手寸脉数倍,从无寸口反大于人迎者,今验之此言,殆信矣。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端下,《甲乙》有外侧二字,《铜人》作内侧,误。张云:即食指之端也,穴名商阳。

循指上廉 张云:上廉,上侧也,凡经脉阳行于外,阴行于内,后诸经皆同。循指上廉,二间、三间也。

合谷 张云:穴名,两骨,即大指次指后歧骨间也,俗名虎口。

两筋之中 张云:腕中上侧,两筋陷中,阳溪穴也。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 滑氏云:自阳溪而上,循臂上廉之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

上臑外前廉 臑上《甲乙》《铜人》有循字。张云:行肘髎、五里、臂臑也。

髃骨 杨珣云:髃,肩前也,肩端两骨间为髃骨。张云:肩端骨罅为髃骨,以上肩髃巨骨也,髃、隅同。

柱骨之会上 《铜人》注云:气腑论注曰:柱骨之会,乃天鼎穴也,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同身寸之半寸是也。杨珣云:《要旨》曰:脾上际会处为三柱骨,此经自肩髃穴,上出柱骨之上。张云:肩背之上,颈项之根,为天柱骨,六阳皆会于督脉之大椎,是为会上。简案:气腑论:手阳明脉气所发,柱骨之会各一。又气穴论:大椎上两旁各一柱骨会上,乃大椎两旁,必有本经之穴,其名今无考。《铜人》注为天鼎,非也。

下入缺盆 杨珣云:经曰:胸两旁高处为膺,膺上横骨为巨骨,巨骨上为缺盆。志云:缺盆在结喉两旁之高骨,形圆而踝,如缺盆然。

属大肠 滑氏云:当天枢之分会,属于大肠。

上颈贯颊 《甲乙》作直上至颈贯颊六字。滑氏云:头茎为颈,耳以下曲处为颊,自缺盆上行于颈,循天鼎、扶突,上贯于颊。

入下齿中 《发挥》:齿下补缝字。杨珣云:口内前小者为齿,大者为牙。滑氏云:既入下齿缝中,复出夹两口吻,相交于人中之分。

人中 张云:即督脉之水沟穴,由人中而左右互交上挟鼻孔者,自禾髎以交于迎香穴也。简案:《老子释略》云:鼻为天门,口为地户,天地之间,人中是也。

大肠手阳明也 诸本无此六字,当删,下并同。

颈肿 颈,《甲乙》作颊,《铜人》作䪼,注云:䪼谓准之秀骨也。并非。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 张云:大肠与肺为表里,肺主气,而津液由于气化,故凡大肠之或泄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肠也。志云:大肠传导水谷,变化精微,故主所生津液,病则津液竭而火热盛,故为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诸证。

鼽衄 《铜人》注云:王冰曰:鼻中水出曰鼽,血出曰衄。

寒栗不复 张云:不易温也。《铜人》注云:栗,战也。

起于鼻之交頞中 《甲乙》《铜人》及《十四经发挥》,并无之字,当是衍文。滑氏云:頞,鼻茎也,(案出《说文》。)鼻山根为頞,足阳明起于鼻两旁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于頞中。《铜人》注云:两目之间,鼻凹深处谓之頞中。张云:交頞,其脉左右互交也。简案:张注非是。

旁纳太阳之脉 纳,《甲乙》《千金》《铜人》《发挥》马志并作约。《铜人》注云:足太阳起于目眦(案:睛明穴),而阳明旁行约之。张云:纳,入也。简案:纳作约为是,太阳《甲乙》作大肠。

下循鼻外 滑氏云:历承泣、四白、巨髎。

入上齿中 入上,《甲乙》马志作上入。

挟口环唇 马云:环出挟口两吻地仓,环绕唇下。

下交承浆 《铜人》注云:承浆,穴名也,在颐前唇下宛宛中。滑氏云:下左右相交于承浆之分也。简案:刘熙《释名》云:口下曰承浆,承水浆也。(承水浆也,今本作浆水也,三字据《太平御览》引改)

颐 滑氏云:腮下为颔,颔中为颐。

大迎 《铜人》注云:在曲颔前,同身寸之一寸二分陷者中。

颊车 《铜人》注云:谓颊之牙车也,在耳下曲颊之端陷中。《释名》云:颐,养也,动于下,止于上,上下咀物以养人也。辅车,其骨强,所辅持口也;或曰牙车,牙所载也;或曰颔车,颔,含也,口含物之车也;或曰颊车,亦所以载物也;或曰鼸车,鼸鼠之食积于颊,人食似之,故取名也。凡系于车,皆取在下载上物也。

上耳前 张云:下关也。

客主人 《铜人》注云:在耳前起骨开口有空虚。简案:客主人诸书属足少阳经,特《外台》为本经穴,似是。

循发际至额颅 滑氏云:循发际行悬厘颔厌之分,经头维会于额颅之神庭,囟前为发际,发际前为额颅。

其支者 《发挥》《集书》:支下有别字。汪云:此乃正经,何以反属支脉?

下人迎,循喉咙 《铜人》注云:人迎在结喉两旁大脉动应手是也。滑氏云:循喉咙,历水突、气舍,入缺盆。简案:忧恚无言篇云: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上下者也。

缺盆 张云:本经穴也。《甲乙》云:在肩上横骨陷者中。

属胃络脾 张云:胃与脾为表里也,此支自缺盆入内下膈,当上脘中脘之分,属胃络脾。

下乳内廉 张云:从缺盆,下行气户等穴(案:指库房、屋翳、膺窗),以至乳中,乳中,根也。

下挟脐 马云: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下挟脐,历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诸穴,而入气冲中。

气街 《铜人》《发挥》:街,作冲。《铜人》注云:在股下挟两旁,相去同身寸之四寸鼠鼷上,或云在毛际两旁鼠鼷上,乃三焦之道路,故云气街,或曰在归来下,同身寸之一寸。汪云:卫气篇云: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街,犹路也。

胃口 张云:胃之下口,当下脘之分,《难经》谓之幽门者是也。

循腹里 张云:过足少阴肓腧之外,此即上文支者之脉,由胃下行,而与直者复合于气街之中也。

以下髀关(止)入中指内间 滑氏云:抵,至也,股外为髀,髀前膝上起肉处为伏兔,伏兔后交文为髀关,挟膝解中为膑,胫骨为䯒,跗,足面也。既相合气冲中,乃下髀关,抵伏兔,历阴市、梁丘,下入膝膑中,经犊鼻,下循䯒,外廉之三里、巨虚上廉、条口、巨虚下廉、丰隆、解溪,下足跗之冲阳、陷谷,入中指外间之内庭,至厉兑而终也。滑、马内间作外间,非。

下廉三寸 廉,《甲乙》《铜人》《发挥》作膝。滑氏云: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别行而下,入中指外间,与前之内庭、厉兑合也。马云: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别下历上廉、条口、下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以至内庭、厉兑而合也。张云:廉,上廉也,下廉三寸即丰隆穴,是为阳明别络,故下入中指外间。简案:马以上廉等六穴,为支别所属者,误。

入大指间出其端 滑氏云:此支自跗上冲阳穴,别行入大指间,斜出足厥阴行间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于足太阴。汪云:至厉兑穴而终,以交于足太阴经。昂按:凡交经授受,皆属支脉。经别篇又云:上通于心,循咽出口上额䪼,还系目系。

洒洒振寒 洒,《甲乙》作淒,铜人作悽。脉解篇云: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然振寒也。简案:马引疟论,阳明虚则寒栗鼓颔,恐非。

善呻善欠 《甲乙》《铜人》:伸,作呷。《铜人》注云:伸谓伸努筋骨也。张云:胃之郁也。志云:善呻者阳气郁而欲伸出之,数欠者阳欲引而上也。

颜黑 铜人注云:颜,额也。张云:黑,水色也,土病则水无所畏,故黑色反见于颜面。

病至(止)弃衣而走 阳明脉解篇云: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又云: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又云: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又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又云: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脉解篇云: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闭户牖而居。

贲响 张云:肠胃雷鸣也。简案:寿夭刚柔篇,怫忾贲响,义同。

骭厥 张云:骭,足胫也,阳明之脉,自膝膑下胫骨外廉,故为胫骭厥逆,骭,音干。

是主血所生病者 张云:中焦受谷,变化而赤为血,故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而主血所生病者。志云:本经曰: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平脉篇曰:水入于经,而血乃成。胃为水谷之海,主生此营血,故是主血所生病者。

狂疟温淫汗出 《甲乙》:疟,作瘈。张云:阳明热胜则狂,风胜则疟,温气淫泆则汗出。

唇胗 志云:胗,疹同,唇疡也。简案:志注本于《说文》。《甲乙》:胗,作紧。

大腹水肿 张云:胃在中焦,土病则不能制水也。

身以前皆热 《铜人》注云:腹为阴,背为阳,足阳明行身之阴,其气盛,故身以前皆热,其气不足,故身以前皆寒栗。

消谷善饥 志云:阳明气盛于外,则身以前皆热,盛于内则有余于胃,而消谷善饥,溺色黄。

起于大趾之端 滑氏云:起大趾之端隐白穴,受足阳明之交也。

循指内侧白肉际 张云:行大部、太白等穴。

核骨 核,《发挥》作覈。滑氏云:俗云孤拐骨是也。楼氏云:核骨在足大趾本节后,约二寸,内踝骨前约三寸,如枣核,横于足内侧,赤白肉际者是也,窦太师指为孤拐骨者非是也。张云:核骨即大趾本节后内侧圆骨也,滑氏言为孤拐骨者,非,盖孤拐即名踝骨,古有击踝之说,即今北人所谓打孤拐也。

上内踝前廉 滑氏云:过核骨后历太白、公孙、商丘,上内踝前廉之三阴交也,足跟后两旁起骨为踝骨。张云:滑氏以足跟骨为踝者,亦非,盖彼曰跟踵,非踝也。

踹内 《铜人》注云:踹,谓胫之鱼腹也。滑氏云:腨,腓肠也,由三阴交上腨内,循䯒骨后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阴经之前,至地机、阴陵泉。张云:踹,足肚也,亦名腓肠,本经与腨通用,音篆,盖踹,本音煅,《《玉篇》》以足跟为踹。简案:腨,《说文》:腓肠也。

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 滑氏云:髀内为股,脐上下为腹,自阴陵泉上循膝股内前廉之血海、箕门,迤逦入腹,经冲门、府舍,会中极、关元,复循腹结、大横,会下脘,历腹哀,过日月、期门之分,循本经之里,下至中脘、下脘之际,以属脾络胃也。

上膈(止)散舌下 滑氏云:咽所以咽物者,居喉之前,舌本,舌根也。由腹哀,上膈,循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由周荣外曲折向下,至大包上行,行人迎之里,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止)注心下 张云:足太阴经外行者,由腹之四行上府舍、腹结等穴,散于胸中,而止于大包。其内行而支者,自胃脘别上膈,注心中,而接乎手少阴经也。

食则呕(止)快然如衰 脉解篇曰:太阴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之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一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如衰,《甲乙》作而衰。简案:而如古通。李云:后,大便也,气,转矢气也。

身体皆重 《铜人》注云:以脾主肉,故胀病则身体重。

舌本痛 马云:上舌本强,而此则甚。

体不能动摇 马云:即上文重而甚。

烦心心下急痛 《甲乙》痛作寒疟二字。马云:脉注心中。

溏瘕泄水闭黄疸 马云:溏,脾气不实,瘕泄,《难经》五十七难,有大瘕泄,水闭,六元正纪大论,有甚则水闭跗肿,言水蓄于内,而大小便皆闭也,黄疸,《素问·平人气象论》、本经论疾诊尺篇,皆有黄疸。张云:脾寒则为溏泻,脾滞则为症瘕,脾病不能制水,则为泄,为水闭、黄疸,不能卧。李云:溏者水泄也,瘕者痢疾也,水闭者上病不能治水也,水闭则湿热壅而为疸,为不卧。

不能卧 《甲乙》卧作食,食下有唇青二字。《铜人》注云:《甲乙经》作好卧不能食肉,唇青强立,与今本异。

强立 诸家不释。简案:盖谓勉强而起立,则股膝内肿,《甲乙》肿下有痛字。

足大趾不用 张云:脾脉起于足拇以上,膝股内廉,故为肿,为厥,为大趾不用诸病。

起于心中 杨珣云:经曰:心在肺下。又云:心状如莲花未开,在膈上附第五椎也。简案:据杨注,心中直指心脏而言。

心系 道藏本脱系字。滑氏云: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而入肺两大叶间,一则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膂细络相连,贯脊髓与肾相通,正当七节之间,盖五脏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五脏系也。手少阴经起于心,循任脉之外属心系,下膈,当脐上二寸之分,络小肠。张云: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

目系 杨珣云:要旨论曰:目内连深处为目系。此经已络小肠,从心系支而横出,循任脉之外,上挟咽系,而行至于目系也。

其直者(止)出腋下 滑氏云:直者复从心系直上至肺脏之分,出循腋下抵极泉也,穴在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张云:手少阴经行于外者始此。

下循臑内后廉(止)下肘内 《甲乙》作肘中内廉。滑氏云:自极泉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两经之后,历青灵穴,下肘内廉,抵少海。

循臂内(止)出其端 滑氏云:腕下踝为兑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内后廉,历灵道、通里,至掌后锐骨之端,经阴郄、神门,入掌内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冲,而终以交于手太阳也。心为君主之官,示尊于它脏,故其交经授受,不假于支别云。

嗌干(止)臂厥 张云:本经支者从心系上挟咽,故为嗌干心痛,心火炎则心液耗,故渴而欲饮,手少阴循臂内后廉,出小指之端,故为臂厥。

目黄胁痛(止)掌中热痛 张云:少阴之脉,系目系,故目黄,出腋下,故胁痛,循臑臂内入掌内后廉,故为热痛诸病。《甲乙》胁下有满字。

起于小指之端,(止)出踝中 滑氏云:臂骨尽处为腕,腕下兑骨为踝,本经起小指端少泽穴,由是循手之外侧之前谷、后溪、上腕,出踝中,历腕骨、阳谷、养老穴也。

直上循臂骨下廉(止)交肩上 滑氏云:脊两旁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一名膊),自养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肘内侧两骨之间,历小海穴上循臑外后廉,行手阳明少阳之外,上肩循肩贞、臑俞、天宗、乘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诸穴,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张云:循臂骨下廉、阳谷等穴,出肘内侧两骨尖陷中小海穴也,此处捺之,应于小指之上。简案:两筋,《甲乙》、《千金》、《铜人》等,作两骨,滑氏从之,今捺之而痠麻,应于小指之上者触筋也,其穴则在肘骨臂骨之间,知是作骨为是。

入缺盆(止)属小肠 《甲乙》缺盆下有向腋下三字,《铜人》同。张云:自缺盆由胸下行,入膻中络心,心与小肠为表里也,自缺盆之下,循咽下膈抵胃下行,当脐上二寸之分,属小肠,此本经之行于内者。

其支者(止)入耳中 滑氏云:目外角为锐眦,支者别从缺盆,循颈之天窗、天容,上颊抵颧髎,上至目锐眦,过瞳子髎,却入耳中,循听宫而终也。

其支者(止)斜络于颧 《发挥》无斜络于颧四字,盖依《金兰循经》文集书同。张云:目下为䪼,目内角为内眦,颧即颧骨下颧髎穴,手太阳自此交目内眦,而接乎足太阳经也。简案:刺禁论王注:手太阳脉,自颧而斜行至目内眦。《发挥》无四字者,盖系于脱文。

颔肿 《铜人》注云:颔,谓颊下也。张云:本经之脉,循咽下膈,其支者循颈上颊,故为是病。

是主液所生病者 张云:小肠主泌别清浊,病则水谷不分,而流衍无制,是主液所生病也。志云:小肠为受盛之官,化水谷之精微,故主液。

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滑氏云:目大角为内眦,发际前为额,脑上为巅,巅,顶也。足太阳起目内眦睛明穴,上额循攒竹,过神庭,历曲差、五处、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于巅上之百会也。《铜人》注云:内眦,谓目之大眦也。

介按:目内眦外一分宛宛中,是睛明穴也。上行眉,眉头陷中,即攒竹穴也,再上行发际间,侠督脉之神庭穴,旁开一寸五分,正头取之,是曲差穴也。后行五分,旁开一寸五分,五处穴也,从此后行一寸五分,承光穴也。由承光后行一寸五分,侠督脉之百会穴,旁开一寸五分,即通天穴也。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滑氏云:抵耳上角,过率谷、浮白、窍阴穴,所以散养于经脉也。张云:由百会旁行至耳上角,过足少阳之曲鬓、率谷、天冲、浮白、窍阴、完骨,故此六穴者,皆为足太阳少阳之会。

介按:从悬厘后行耳前,入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即曲鬓穴也。后行耳上,入发际寸半陷者宛宛中,嚼牙取之,即率谷穴也。从此后行耳后三分许,入发际二寸,天冲穴也。下行耳后,入发际一寸,浮白穴也。由此下行耳后,高上枕骨下摇动有穴,窍阴穴也。从窍阴行耳后,入发际四分,即完骨穴也。

其直者从颠入络脑 《铜人》注云:顶为中顶,前曰囟顶,后曰脑顶,左右曰角。滑氏云:脑,头髓也,颈上为脑,脑后为项,此直行者,由通天穴后循络却、玉枕,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止)抵腰中 张云:自脑复出别下项,由天柱,而下会于督脉之大椎、陶道,却循肩髆内分作四行而下,此节言内两行者,夹脊两旁各相去一寸半,自大杼行风门及脏腑诸腧,而抵腰中等穴也,中行椎骨曰脊,臀骨上曰腰。

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张云:自腰中入膂络肾前属膀胱,肾与膀胱为表里也,夹脊两旁之肉曰膂。

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甲乙》《铜人》挟脊作会于后阴四字,《发挥》《集书》无挟脊二字。马云:从腰中循腰髋下挟脊,历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下贯臀,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入腘中之委中穴。滑氏云:臀,尻也,挟腰髋骨两旁为机,机后为臀,腓肠上膝后曲处为腘。

介按:从腰踝骨下一寸,侠脊两旁,第一空陷中,即上髎穴也。第二空陷中,次髎穴也。第三空陷中,中髎穴也。第四空陷中,下髎穴也。从下髎行阴尾、尻骨两旁五分许,即会阳穴也。又自尻臀下阴股上约纹中,即承扶穴也。从殷门外循,斜上一寸,屈膝而得之,即浮郄穴也。从浮郄下行,仍在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委阳穴也。从委阳下行腘中,约纹动脉陷中,伏卧取之,即委中穴也。以上诸穴,皆属足太阳膀胱经。

其支者(止)挟脊内 胛,《甲乙》注云:一作髋。缪刺论王注、《铜人》、《发挥》作胂。滑氏云:膂肉曰胂,夹脊肉也,其支者为挟脊,两旁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诸穴。自天柱而下,从髆内左右,别行下贯胂膂,历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下历尻臀,过髀枢也。

介按:膀胱经穴,自大杼别脉,其支者从肩膊内循,行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即是附分穴,由附分至秩边穴,共计十四穴,左右历次而下,共二十八穴。

过髀枢(止)合腘中 《甲乙》、《铜人》髀外下无从字。滑氏云:股外为髀,捷骨之下为髀枢,循髀外后廉髀枢之里,本经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间,而下与前之入腘中者相合。

以下贯踹内(止)至小指外侧 马云:踹、腨同。滑氏云:腨,腓肠也,下行循合阳穴,下贯腨内,历承筋、承山、飞阳、跗阳,出外踝后之昆仑、仆参、申脉、金门,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侧端之至阴穴,以交于足少阴也。杨珣云:䯒骨之下为立骨,左右各有内外踝骨者共四,踝骨之后,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张云:小指本节后,大骨曰京骨。

髀不可以曲 《甲乙》无髀字,似是。张以髀为髀枢,未知是否。

踝厥 张云:足太阳脉出外踝之后,筋结于外踝也。

是主筋所生病者 张云:周身筋脉,惟足太阳为多为巨,其下者结于踵,结于腨,结于腘,结于臀,其上者挟腰脊,络肩项,上头为目上纲,下结于頄,故凡为挛、为弛、为反张、载眼之类,皆足太阳之水亏,而主筋所生病者。汪云:主筋,义未详。按:太阳病多痉急如上症,皆风伤筋也。

痔疟狂癫疾 张云:脉入肛故为痔,经属表故为疟,邪入于阳,故为狂癫疾。马云:刺疟篇有太阳之疟,癫狂篇二十二有刺太阳经者。

项痛 《甲乙》:项下有颈间二字。

邪走足心 《甲乙》、《铜人》、《发挥》走作趣,马作趋。滑氏云:趣,向也,足少阴起小趾之下,斜向足心之涌泉穴,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马云:邪、斜同。

出于然谷之下(止)出腘内廉 《脉经》、《千金》谷作骨。滑氏云:由涌泉转出足内踝然谷穴,下循内踝后太溪穴,别入踝中之大钟、照海、水泉,乃折自大钟之外,上循内踝,行厥阴、太阴之后,经复溜、交信,过三阴交上腨内,循筑宾,出腘内廉,抵阴谷也。

介按:足少阴肾经之涌泉穴,在足心陷中,伸腿屈足卷指宛宛中。从涌泉上行足内踝前,起大骨陷中,即然谷穴也。又行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太溪穴也。足跟后跟中,大骨上两筋间,大钟穴也。再从大钟行太溪下一寸,内踝下,水泉穴也。足内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之中陷中,照海穴也。从照海行足内踝后,除踝上二寸许,前旁骨陷中,即复溜穴也。从此斜外上行复溜穴之后,二寸许,后旁筋,即交信穴也。再斜外上行过三阴交穴,上腿肚中,即筑宾穴也。再上行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得之,即阴谷也。

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滑氏云:出阴谷,上股内后廉贯脊,会脊之长强穴,还出于前,循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当肓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下,过关元、中极,而络膀胱也。

其直者(止)挟舌本 《甲乙》注:一本云,从横骨中挟脐循复里,上行而入肺。滑氏云:其直行者从肓俞属肾处,上行循商曲、石关、阴都、通谷诸穴,贯肝上,循幽门,上膈,历步廊,入肺中,循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腑,而上循喉咙,并人迎,挟舌本而终也。张云:按足少阴一经,考之本篇及经别、经筋等篇,皆言由脊里上注心肺,而散于胸中。惟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甲乙》经于俞府、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等穴,皆云足少阴脉气所发,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十一穴,皆云冲脉足少阴之会,故滑氏之注如此,实本于《甲乙》、《铜人》诸书,而《甲乙》等书,实本之骨空论也。

介按:从横骨上行一寸,中行旁开五分,即大赫穴也。再上行一寸,中行旁开五分,气穴穴也。再上行一寸,中行旁开五分,四满穴也。再上行一寸,中行旁开五分,中注穴也。再上行一寸,直脐旁去五分,肓俞穴也。再上行二寸,中行旁开五分,商曲穴也。再上行一寸,中行旁开五分,石关穴也。再上行一寸,中行旁开五分,阴都穴也。再上行一寸,陷中,中行旁开五分,通谷穴也。再上行一寸,陷中,中行旁开五分,幽门穴也。再上行一寸,陷中,中行旁开二寸,仰而取之,步廊穴也。再上行一寸六分,中行旁开二寸,神封穴也。再上行一寸六分,灵墟穴也。再上一寸六分,神藏穴也。再上行一寸六分,彧中穴也。从彧中上行巨骨,下侠任脉之璇玑,中行旁开二寸,陷中,仰而取之,即俞府穴也。

其支者(止)注胸中 滑氏云:两乳间为胸中,支者自神藏别出绕心,注胸之膻中,以交于手厥阴也。

病饥不欲食 马云:盖虚火盛则饥,而不欲食者,脾气弱也。张云:肾虽阴脏,元阳所居,水中有火,为脾胃之母,阴动则阳衰,阳衰则脾困,故病虽饥,而不欲食。

面如漆柴 《甲乙》、《铜人》作面黑如炭色。《铜人》注云:一作地色。《素问》曰:所谓面黑如地者,和气内夺,故变于色也。(案:出脉解篇。)《发挥》作地色,本之也。马云:漆则肾之色黑者,形于外而如漆柴,则肾主骨者瘦矣。张云:水色黑,阴邪色见于面,故如漆,肾藏精,精衰则枯,故如柴。杨玄操二十四难注云:漆柴者,恒山苗也,其草色黄黑无润泽,故以为喻。简案:据杨说漆即蜀漆,然《本草》中无所考。

咳唾则有血 马云:脉入肺中则为咳,而唾中有血,则肾主有损。

喝喝而喘 《甲乙》注:一作喉鸣。《铜人》亦作喉鸣而喘。

坐而欲起 马云:阴虚不能宁静。

KTKT 马云:水亏肝弱。张云:目之明在瞳子,瞳子者,骨之精也,肾气内夺,则目KTKT如无所见,故凡目多昏黑者,必真水亏于肾也。

心如悬若饥状 张云:心肾不交,则精神离散,故心如悬,阴虚则内餧,故常若饥状。

善恐 马云:阴阳应象大论曰:肾在志为恐。张云:肾气怯,故惕惕如人将捕之。《甲乙》无气不足以下十四字。

黄疸肠澼 马云:五疸有女劳疸,通评虚实论、大奇论,皆有肠澼。张云:阴虚阳实。故为黄疸,肾开窍于二阴,故为肠澼。

痿厥嗜卧 《铜人》注云:人冒暑热之毒舍于肾,肾乃水脏也,水不胜火,则骨与髓虚,故足不任身,而痿厥生焉,痿则无力,故嗜卧也。马云:脉有骨痿,义见痿论。张云:嗜卧者,多阴少阳,精神匮也。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灸则强食生肉(止)重履而步 灸则以下十六字,《甲乙》移足下热而痛下。马云:如灸者则当勉强进食,必生长其肉,又宽缓其带,散披其发,扶大杖,着重履,以缓步之,盖不太劳动,以肾气之衰弱也。余经不言此法,而唯肾经详言者,以肾经属水,为身之本,而病人多犯其戒,故独言之详。张云:生肉厚味也,味厚所以补精。志云:生,当作牲。《周礼》云:始养之谓,畜将用之谓牲,又牛羊豕曰三牲,夫羊为火畜,牛为土畜,豕为水畜,其性躁善奔,强食牲肉,以助肾气上升,而与火土之相合也。缓带者,取其伸舒也,夫肾脏之精,奉心神化赤而为血,发乃血之余也,披发者,使神气之下交也,大杖重履者,运筋骨之气也。夫阴阳之气,有厥于臂者,有厥于骭者,有厥于踝者,有厥于骨者,此章论少阴之气厥逆于下,而曰强食牲肉,曰缓带披发,盖少阴为阴阳生气之原也。简案:重,诸家无解,当读如字。

心包络 《甲乙》、《铜人》无此三字。《发挥》:络一字无。张云:心主者,心之所主也,心本手少阴,而复有手厥阴者,心包络之经也。如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其脉之出入屈折,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续医说》孙景思医论云:或谓心包络乃胸中之脂膜,或又谓之裹心之肉,皆非也,乃裹心之黄脂膜,包于心外,似脂非脂,似肉非肉,外则有细筋膜如系,与心肺相连者,此则是心包络也。余谓诸兽之内景,大概亦与人相同,观其心形,亦略可见矣。

介按:唐容川云:心之上面,周围有夹膜裹之,即包络也,包络上连肺系,由肺系连及于胸内之四面,皆是油膜,又下为网油膜,所谓膜者,皆三焦也,三焦与包络相通,其迹如此,故包络之脉,下膈历三焦也。

出属心包络(止)历络三膲 张云:心包络,包心之膜络也,包络为心主之外卫,三膲为脏腑之外卫,故为表里而相络,诸经皆无历字,独此有之,盖指上中下而言,上即膻中,中即中脘,下即脐下,故任脉之阴交穴,为三膲募也。

其支者(止)入肘中 滑氏云:胁上际为腋,自属心包,上循胸出胁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下循臑内之天泉穴,以介乎太阴、少阴两经之中间,入肘中之曲泽也。

下臂(止)出其端 滑氏云:由肘中下臂,行臂两筋之间,循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入掌中劳宫穴,循中指出其端之中冲云。

介按:行臂两筋之间,即是曲泽穴。由此下行掌后,去腕五寸,即郄门穴也。再下行掌后,去腕三寸,两筋间陷中,即间使穴也。从此下行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内关穴也。再下行掌后,骨下横纹中,两筋间陷中,大陵穴也。由此下行掌中央动脉,屈无名指取之,即劳宫穴也。从劳宫下行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陷中,即中冲穴也。

其支者(止)出其端 滑氏云:小指次指无名指也,自小指逆数之,则为次指,云支别者,自掌中劳宫穴别行,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也。

心中憺憺 《铜人》作澹澹,注:席延赏云:淡淡,水摇也。张云:憺,音淡,动而不宁貌。

面赤目黄 张云:心之华在面,目者心之使,故病则面赤目黄。

喜笑不休 马云:心在声为笑。

是主脉所生病者 《甲乙》注:脉,一作心包络。《铜人》作心包脉。志云:心主血,而包络代君行令,故主脉。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止)上贯肘 两指,《发挥》作次指。滑氏云:臂骨尽处为腕,臑尽处为肘,手少阳起小指次指端关冲穴,上出次指之间,历液门、中渚,循手表腕之阳池,出臂外两骨之间,循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乃上贯肘抵天井穴。

介按:从关上行,手小指次指歧骨间陷中,握拳取之,即液门穴也。由此上行一寸陷中,是中渚穴也。由四指本节直上行,手表腕上陷中,即阳池穴也。再上行手腕后二寸,两骨间陷中,是外关穴也。由此上行一寸,两骨间陷中,即支沟穴也。从此外开一寸,即会宗穴也。由此内斜上行一寸,臂上大交脉,三阳络穴也。再上行肘前五寸,外廉陷中,四渎穴也。从四渎斜外上行,肘外大骨尖后,肘上一寸两筋又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即天井穴也。

循腨外(止)循属三焦 下循字,《甲乙》、《铜人》作偏。张云:上贯肘之天井,循臑外行手太阳之前,手阳明之后,历清冷渊、消烁、臑会,上肩髎,过足少阳之肩井,自天髎而交,出足少阳之后也。其内行者,入缺盆,复由足阳明之外,下布膻中,散络心包,相为表里,乃自上焦下膈,循中焦下行,并足太阳之正,入络膀胱,以约下焦,故足太阳经委阳穴,为三焦下辅腧也。

其支者(止)至䪼 张云:其支行于外者,自膻中上行出缺盆,循天髎、上项,会于督脉之大椎、天牖,系耳后之翳风、瘈脉、颅息,出耳上角之角孙,过足少阳之悬厘、颔厌,下行耳颊至䪼,会于手太阳颧髎之分,䪼,音拙,目下也。

其支者(止)至目锐眦 出走耳前,以下十一字,《发挥》无。张云:此支从耳后翳风入耳中,过手太阳之听宫,出走耳前之耳门,过足少阳之客主人,交颊,循和髎,上丝竹空,至目锐眦,会于瞳子髎穴,手少阳经止于此,而接乎足少阳经也。

浑浑焞焞 马云:浑浑然,焞焞然,甚觉不听也。张云:不明貌。简案:《明堂灸经》作惇惇恽恽。《孙子·兵势篇》: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即混沌也。

是主气所生病者 张云:三焦为水渎之腑,水必由于气也。

汗出 张云: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故为汗出,其他诸病,皆本经之脉所及。

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 滑氏云:足少阳经起目锐眦之瞳子髎,于是循听会、客主人,上抵头角,循颔厌,下悬颅、悬厘,由悬厘外循耳上发际,至曲鬓、率谷,由率谷外折下耳后,循天冲、浮白、窍阴、完骨,又自完骨外折,上过角孙,循本神,过曲差,下至阳白,会睛明,复从睛明上行,循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云。滑又云:此经头部,自瞳子髎至风池,凡二十穴,作三折向外而行,始瞳子髎,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骨,外折上至阳白,会晴明,是一折,又自晴明上行,循临泣、风池,是一折。汪机续注云:若依内经直行,则少阳头部二十穴,无从安顿,若依伯仁三折,则穴可安,似又戾于经旨,此愚所未解也,俟明者正焉。

介按:去目锐眦五分,是瞳子髎穴也,由此下外斜行耳前,起骨上面下一寸耳珠下,动脉宛宛中,开口有空侧,张口取之,即听会穴也。从此上直行一寸,开口有空,侧卧张口取之,即客主人穴也,由此上内斜行两太阳曲角上廉,即颔厌穴也。由此后行耳前,曲角上两太阳之中,即悬颅穴也。从此后行耳前,曲角上两太阳下廉,即悬厘穴也。由此后行耳前,入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即曲鬓穴也。从此后行耳上,入发际寸半,陷者宛宛中,嚼牙取之,即率谷穴也。由此后行耳后三分许,入发际二寸,即天冲穴也。由此下行耳后,入发际一寸,即浮白穴也。从此下行耳后,高上枕骨下,摇动有空,即窍阴穴也。由此行耳后,入发际四分,即完骨穴也。从完骨折上行,神庭旁三寸,直耳上,入发际四分,即本神穴也。从此行眉上一寸,直瞳子,即阳白穴也。再上直行,入发际五分陷中,正睛取之,即临泣穴也。由此后行一寸,即目窗穴也。再后行一寸,即正营穴也。再后行一寸五分,即承灵穴也。由此后行一寸五分,即脑空穴也。从脑空穴下行耳后,下发际陷中,大筋外廉,按之引于耳中,即风池穴也。

循颈(止)入缺盆 滑氏云:自风池循颈过天牖穴,行手少阳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却左右相交,出手少阳之后,过大椎、大杼、秉风,当秉风前入缺盆之外。

其支者(止)至目锐眦后 滑氏云:其支者从耳后颞、颥间,过翳风之分,入耳中过听宫,出走耳前,复自听会至目锐眦、瞳子髎之分也。简案:此十八字与前三焦经文重,恐此剩文。

其支者(止)属胆 《甲乙》加字上注云:一本云别锐眦,上迎手少阳于頞。滑氏云:其支者别自目外瞳子髎而下大迎,合手少阳于䪼,当颧髎穴之分,下临颊车,下颈循本经之前,与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下胸中天池之外,贯膈即期门之所络肝下至日月之分,属于胆也。

循胁里(止)入髀厌中 滑氏云:胁,胠也,腋下为胁,曲骨之分为毛际,毛际两旁动脉中为气冲,捷骨之下为髀厌,即髀枢也,自属胆处循胁内章门之里,出气冲,绕毛际,遂横入髀厌中之环跳也。

其直者,(止)出膝外廉 滑氏云:胁骨之下为季胁,此直者从缺盆直下腋,循胸历渊腋、辄筋、日月穴,过季胁,循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由居髎,入上髎、中髎、长强,而下与前之入髀厌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历中渎、阳关,出膝外廉,抵阳陵泉也。张云:髀阳,髀之外侧也。

下外辅骨之前(止)入小指次指之间 滑氏云:䯒外为辅骨,外踝以上为绝骨,足面为跗,自阳陵泉,下外辅骨,前历阳交、外丘、光明,直下抵绝骨之端,循阳辅、悬钟,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循足面之临泣、地五会、侠溪,乃上入小指次指之间,至窍阴而终也。张云:辅骨,膝下两旁高骨也,外踝上骨际曰绝骨,绝骨之端,阳辅穴也。《铜人》注云:辅骨谓辅佐䯒骨之骨,左䯒之外。简案:辅骨取义于车辅,《铜人》注,非也。(辅字义详于《素问识·骨空论》。)滑氏足跗为句,张上字下为句,今考文例不宜云从跗上而上于指间,且下文有别跗上语,张句为是。

其支者(止)出三毛 滑氏云:足大趾本节后为歧骨,大趾爪甲后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临泣穴,别行入大趾,循歧骨内出大趾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交于足厥阴也。张云:足大趾次趾本节后骨缝为歧骨,大趾爪甲后二节间为三毛。

口苦善太息 张云:胆病则液泄,故口苦,胆郁则不舒,故善太息。《铜人》注:《素问》云:口苦者,病名胆痹也。

心胁痛 马云:脉循胁里出气街。

面微有尘 《铜人》注云:谓面如微尘,有触冒尘土之色也。张云:足少阳之别散于面,胆木为病,燥金胜之,故面微有尘,体无膏泽。

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张云:本经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出外踝之前,故足外反热,木病从火,故为阳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 张云: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又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凡惊伤胆者,骨必软,即其明证。汪云:骨病未详。按:全元起云:少阳者肝之表,肝主筋,筋会于骨,是少阳之经气所荣,故云。简案:《素问·热论》:少阳主胆。《甲乙》、《太素》、全元起、《病源》并作骨,汪所引乃出热论新校正。

头痛颔痛 《甲乙》作头面颔痛,《铜人》作头痛角颔痛。

马刀侠瘿 瘫疽篇:侠瘿作挟缨,详于彼注。

汗出振寒疟 张云:少阳居三阳之中,半表半里者也,故阳胜则汗出,风胜则振寒为疟。

胸胁肋脾(止)外踝前 汪云:皆经脉所过,按少阳行身侧,故本篇多用外字。

诸节皆痛 志云:少阳主骨,故诸节皆痛也。

丛毛之际 《千金》、《铜人》、《发挥》:丛,作聚。滑氏云:足大趾爪甲后为三毛,三毛后横文为聚毛,足厥阴起于大趾聚毛之大敦穴。张云:肝为足厥阴经也,起于足大趾,去爪甲横纹后丛毛际大敦穴,丛毛即上文所谓三毛也。简案:今从张注。

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 滑氏云:循足跗上廉,历行间、太冲,抵内踝一寸之中封也。

上踝八寸(止)上腘内廉 滑氏云:自中封上踝过三阴交,历蠡沟、中都,复上一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至膝关、曲泉。

循股阴(止)属肝络胆 过,《甲乙》作环,《铜人》、《发挥》同。滑氏云:髀内为股,脐下为小腹,由曲泉上行,循股内之阴包、五里、阴廉,遂当冲门、腑舍之分,入阴毛中,左右相交,环绕阴器,抵小腹而上会曲骨、中极、关元,复循章门,至期门之所,挟胃属肝下日月之分,络于胆也。张云:入阴毛中之急脉,遂左右相交,环绕阴器,而会于任脉之曲骨。简案:急脉穴,在阴髦中,阴上两旁相去同身寸之二寸半,见气腑论。王注:乃本经穴,《发挥》漏之。

上贯膈(止)会于巅 《甲乙》注:一云其支者从小腹与太阴少阳结于腰踝夹脊下第三第四骨孔中。滑氏云:目内连深处为目系,颃颡咽颡也,自期门上贯膈,行食窦之外,大包之里,散布胁肋,上云门、渊腋之间,人迎之外,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行大迎、地仓、四白、阳白之外,连目系上出额,行临泣之里,与督脉相会于巅顶之百会也。志云:颃颡,腭上窍也,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是颃颡在会厌之上,上腭与鼻相通之窍是也,故曰颃颡不开,则洞涕不收,分气失也,分气者,口鼻两分之气。简案:颃颡,得志聪注而始明矣,义更详于忧恚无言篇注。

其支者(止)环唇内 滑氏云:前此连目系上出额,此支从目系下行任脉之外,本经之里,下颊里交环于口唇之内。

其支者(止)注肺 滑氏云:此交经之支,从期门属肝处别贯膈,行食窦之外,本经之里,上注肺中,下行至中焦,挟中脘之分,以交于手太阴也。张云:尽十二经之一周,终而复始也。

腰痛 马云:肝与肾通,则膂筋之脉通于肝。张云:足厥阴支别者,与太阴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髎、下髎之间,故为腰痛。刺腰痛篇曰: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

丈夫㿉疝,妇人少腹肿 张云:足厥阴气逆则为睾肿卒疝,妇人少腹肿,即疝病也。汪云:脉抵少腹,妇人亦有疝,但不名疝而名瘕。

面尘脱色 马云:胆病面有微尘,肝为之里,主病同。

胸满(止)闭癃 张云:本经上行者,挟胃贯膈,下行者,过阴器抵小腹,故为此诸病。志云:肝气厥逆,不能行散谷精,故胸满呕逆也,肝主疏泄,肝气虚则飧泄、遗溺,实则闭癃、狐疝,随经脉昼夜出入之疝也。《铜人》注云:狐夜不得尿,日出方得,人之所病,与狐同候,故曰狐疝。简案:《铜人》注本于四时刺逆从论,杨上善注非是。遗溺,《甲乙》作遗精。

手太阴气绝 此下六节,与《难经》二十四难文,皆大同小异。滑注云:肺者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肺绝则皮毛焦而津液去,皮节伤,以诸液皆会于节也。王文洁云:津液者,赖肺气运用而滋皮节毛者也。《难经》爪枯作皮枯,《甲乙》作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着,皮节着则爪枯毛折。

手少阴气绝 滑注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绝则脉不通,血不流,色泽去也。《甲乙》髦作发。《说文》:髦,发也。《释名》云:髦,冒也,覆冒头颈也。

足太阴气绝 《甲乙》肌肉作口唇,唇舌作口唇,无舌萎二字,《难经》同。滑注云: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脾绝则肉满唇反也,肉满谓肌肉不滑泽而紧急䐜膹也。张云:萎,音威,色蔫枯也。

足少阴气绝 《难经》濡作温,下同,不能着下有骨字。《甲乙》亦有骨字,垢作枯。杨注云:肾主内荣骨髓,故云伏行而温骨髓也。却,结缩也,谓齿龈之肉结缩,而齿渐长而枯燥也。滑注云:肾其荣在发,其充在骨。

足厥阴气绝 筋绝,《难经》作筋缩,《甲乙》作筋弛,据下文卵缩,《难经》似是。阴气,《难经》作阴器,诸注并从之,《素问·诊要经终论》王注引本篇亦作阴器,知今本误耳。滑注云:肝者筋之合,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肝绝则筋缩引卵与舌也。王充《论衡》云:甲乙病者,生死之期,当在庚申。

五阴气俱绝(止)一日半死矣 张云:五脏之精,皆上注于目,故五阴气绝,则目转而运,志先死矣,盖志藏于肾,阴之神也,真阴已竭,死在周日间耳,今有病剧而忽尔目无所见者,正阴气竭绝之候。

六阳气绝(止)旦死 绝汗乃出下,《甲乙》有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则气先死矣十三字,旦死下有此十二经之败也七字。张云:汗本阴精,固于阳气,阳气绝则阴阳相离,而腠理不闭,脱汗乃出,其死在顷刻间也。

黄帝曰 诸本无此三字,唯张本有,当删。

足太阴 《甲乙》阴下有脉字。张云:足太阴当作手太阴,经脉深而直行,故手足十二经脉,皆伏行分肉之间,不可得见,其有见者,惟手太阴一经,过于手外踝之上,因其骨露皮浅,故不能隐,下文云,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正谓此耳。此外诸脉,凡浮露于外而可见者,皆络脉也。分肉,言肉中之分理也。马云:脾经之脉,过于外踝之上,与胃脉相通,无所隐焉故耳。简案:今从张注。

六经络(止)上合肘中 张云:此举手络之最大者,以明视络之法也。手足各有六经,而手六经之络,则惟阳明少阳之络为最大,手阳明之络名偏历,在腕后三寸上侧间,别走太阴,手少阳之络名外关,在臂表腕后二寸两筋间,斜行向内,历阳明、太阴,别走厥阴二络之下行者,阳明出合谷之次,分络于大食二指,少阳出阳池之次,散络于中名小三指,故起于五指间,其上行者,总合于肘中内廉厥阴曲泽之次。凡人手背之露筋者,皆显然可察,俗谓之青筋,此本非筋非脉,即蓄血之大络也,凡浮络之在外者,皆可推此而知耳。

饮酒者(止)经脉大盛 《甲乙》盛下有也字。张云: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入于经,酒亦水谷之悍气,其慓疾之性亦然,故饮酒者必随卫气,先达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则卫气已平,而后营气满,经脉乃盛矣,平,犹潮平也,即盛满之谓。愚按:脉有经络,经在内,络在外,气有营卫,营在内,卫在外,今饮酒者,其气自内达外,似宜先经而后络,兹乃先络而后经者何也?盖营气者,犹源泉之混混,循行地中,周流不息者也,故曰营行脉中。卫气者,犹雨雾之郁蒸,透彻上下,遍及万物者也,故曰卫行脉外。是以雨雾之出于地,必先入百川而后归河海,卫气之出胃,必先充络脉而后达诸经,故经水篇以十二经分配十二水,然则经即大地之江河,络犹原野之百川也,此经络营卫之辨。

脉之卒然(止)脉之动也 志云:假邪以分别经脉,与络脉各别,如十二经脉之卒然盛者,皆邪气居于脉中也。本末者,谓十二经脉之有本标也,如留于脉而不动则热,不留于脉则脉不坚,而外陷于肤空矣,此十二经脉之流行出入,不与络脉大络之众同也,是以知何脉之动也。简案:马张以邪气为酒邪之气,不允。

气口 张云: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也,肺朝百脉,气口为脉之大会,凡十二经脉,深不可见,而其虚实,惟于气口可知之,因其无所隐也,若其他浮露在外而可见者,皆络脉而非经也。

诸络脉(止)皆见于外 张云:大节,大关节也,绝道,间道也,凡经脉所行,必由溪谷大节之间,络脉所行,乃不经大节,而于经脉不到之处,出入联络,以为流通之用。然络有大小,大者曰大络,小者曰孙络,大络犹木之干,行有出入,孙络犹木之枝,散于肤腠,故其会皆见于外。志云:绝道者,别道也。

故诸刺络脉者,(止)发为痹也 张云:凡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此以血之所聚,其结粗突倍常,是为结上,即当刺处也。若血聚已甚,虽无结络,亦必急取之,以去其邪血,否则发为痹痛之病。今西北之俗,但遇风寒痛痹等疾,即以绳带紧束上臂,令手肘青筋胀突,乃用磁锋于肘中曲泽穴,次合络结上,砭取其血,谓之放寒,即此节之遗法,勿谓其无所据也。

凡诊络脉,(止)少气也 手鱼之下,《甲乙》有际字,留久痹,作久留痹。张云:诊,视也,此诊络脉之色,可以察病,而手鱼之络,尤为显浅易见也。寒则气血凝涩,凝涩则青黑,故青则寒且痛,热则气血淖泽,淖泽则黄赤,故赤则有热。手鱼者,大指本节间之丰肉也,鱼虽手太阴之部,而胃气至于手太阴,故可以候胃气。五色之病,惟黑为甚,其暴黑者,以痹之留久而致也,其赤黑青色不常者,寒热气之往来也,其青而短者,青为阴胜,短为阳不足,故为少气也。简案:《汉·艺文志》师古注云:诊,视验,谓视其脉及色候也。

其小而短者(止)急坐之也 楼、马、志小作青。张云:视其络脉之小而短者,气少故也,不可刺之,虚甚而泻其气,重虚必致昏闷,甚则运仆暴脱,不能出言,急扶坐之,使得气转,以渐而苏,若偃卧则气滞,恐致不救也。简案:此即后世所谓针晕也。金针赋云: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以针补之,以袖掩之,口鼻气回,热汤与之,略停少顷,依前再施。诸注不及之者何?

手太阳之别,(止)散入于鱼际 马云:此下十二节,详言十二络穴,而此先以肺经言之也,夫不曰络而曰别者,以此穴由本经而别走邻经也。手太阴肺经之别穴,名曰列缺(去腕侧上一寸半),起于腕上分肉之间,并本经太阴之经,入手阳明大肠经,以直入掌中,而散入于鱼际。张云: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阳溪见者,俗谓之反关脉,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翼》谓阳脉逆,反大于气口三倍者是也。

其病甚(止)别走阳明也 甚,诸本作实,依下节文例,当改作实。《甲乙》锐下有骨字,半寸作一寸。马云:㰦、呿同,去腕半寸,当作寸半。张云:掌后高骨为手锐骨,欠㰦,张口伸腰也,通俗文曰:体倦则伸,志倦则㰦也。治此者取列缺,谓实可泻之,虚可补之,后诸经皆准此。半寸当作寸半,此太阴之络,别走阳明,而阳明之络曰偏历,亦入太阴,以其相为表里,故互为注络以相通也,他经皆然。简案:《正脉》本音注:㰦,音去,开口也。《藏经音义》引《桂苑珠丛》云:引气而张口曰欠㰦。

手少阴之别,(止)属目系 马云:去腕一寸半,其半字衍,观下掌后一寸可见。此言心经之络穴也,通里穴为络,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本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支膈 马云:膈间若有所支而不畅也。

手心主之别,(止)络心系 马云:此言心包络经之络穴也。夫手厥阴心包络经,而谓之手心主者,以其代心经以行事也,(本经邪客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其别名曰内关,去手腕上廉二寸之两筋间,循本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如心系间邪气盛而实,则心必痛。简案:张本心系下句,据前后文例,张注为是。

头强 《甲乙》作烦心。张云:此经系心包络心系,又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故邪实则心痛,虚则头强不利也。志云:此不曰别走少阳,或简脱也。

手太阳之别,(止)络肩髃 马云:此言小肠经之络穴也,支正上手腕外廉五寸,内注于手少阴心经,以心与小肠为表里也。

节弛肘废 《甲乙》节作筋。张云:脉络壅滞,而节弛肘废。志云:手太阳小肠主液,实则津液留滞,不能淖泽与骨,是以节弛肘废。

疣 马云:海篇释为赘,盖赘留之类。张云:疣,音尤,赘也,瘤也。简案:肬,与瘤自别。巢源疣目候云: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粗强于肉。《楼氏纲目》云:疣,俗称鸡眼子。《藏经音义》:肬、疣同。埤苍云:皮上结也。庄于云:附赘悬疣,或作KT,今俗谓之侯。志云:即皶痤之类,误也。

如指痂疥 马云:小者为指间痂疥之类。张同。简案:此谓疣之多生,如指间痂疥之状,马、张以为痂疥,误也。

手阳明之别,(止)合于宗脉 马云:此言大肠经之络穴也。偏历,去手腕后三寸,别走入于手太阴肺经,其支别者,上循臂之温溜、下廉、上廉、三里、曲池,以乘肩髃,上曲颊,入上齿缝中,又其支别者,入耳合于宗脉。(玩各节,皆腑合于脏,脏合于腑,则此宗脉宜是肺经之大脉,犹言大气为宗气也。本经口问篇有云:目者,宗脉之所聚。)张云:按本经筋脉皆无入耳上目之文,惟此别络有之,宗脉者,脉聚于耳目之间者也。偏齿之偏,马本作遍,志同。简案:此盖谓本经偏止于曲颊之处,而非言遍循上下齿也,马本恐非。

龋聋 《甲乙》作龋齿耳聋。《说文》:龋,齿蠹也。

痹隔 马云:为内痹,为隔塞不便。志云:痹闭阻隔也。

取之所别也 尚絧云:谓遍齿入耳之别络,非偏历也,十二络皆同。

手少阳之别,(止)合心主 马云:此言三焦经之络穴也。外关去手腕外廉二寸,外绕于臂,注于胸中,以合手厥阴心主之脉,以三焦与心包络为表里也。

足太阳之别,(止)别走少阴 马云:此言膀胱经之络穴也。飞扬去足外踝上七寸,别走少阴肾经,以膀胱与肾为表里也。

鼽窒 《甲乙》作窒鼻。张云:鼽,鼻塞也,此经起于目内眦,络脑行头背,故其为病如此。

足少阳之别,(止)下络足跗 马云:此言胆经之络穴也。光明穴去外踝上五寸,别走足厥阴肝经,以胆与肝为表里也,下络足之跗面,即侠溪、地五会、临泣等处也。

足阳明之别,(止)下络喉嗌 马云:此言胃经之经穴也。丰隆去外踝上八寸,别走足太阴脾经,以胃与脾为表里也,循胫骨外廉之上下巨虚等穴,上至头项而络之,以合于诸经之气,盖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海也,其头项之下,则络于喉嗌。张云:喉嗌、缺盆,为诸经之孔道,故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瘁喑 马云:瘁,当作猝。张云:瘁、悴同,病乏也。志作卒痛。简案:马注是。

足太阴之别,(止)入络肠胃 马云:此言脾经之络穴也。公孙去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别走足阳明胃经,以脾与胃为表里也,其别者,入络于肠胃之中。

足少阴之别,(止)外贯腰脊 马云:此言肾经之络穴也。大钟穴当内踝后绕跟处,别走足太阳膀胱经,以肾与膀胱为表里也,又其别者,并本经脉气之行,以上走于手厥阴心包络经之下,而外则贯于腰脊间。

足厥阴之别,(止)结于茎 循胫,《甲乙》作循经。马云:此言肝经之络穴也。蠡沟去内踝上五寸陷中,别走足少阳胆经,以肝与胆为表里也,经于足胫,以上于睾丸(阴丸,俗云阴子),结于茎垂(见邪客篇有茎垂)。

挺长 志云:茎,阴茎,乃前之宗筋,挺,即阴茎也。简案:此注似未允。经筋篇云:足厥阴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法详见《医学纲目》。)盖此指睾丸而言。

任脉之别,(止)取之所别也 志云:按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所谓尾翳者,即鸠尾之上。盖任脉之别络,出于下极,并经而上,复下于鸠尾,以散于腹络,气实则肠皮急,虚则痒搔,当取之所别络也。简案:《甲乙》云:鸠尾,一名尾翳,一名KT骺,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任脉之别,由此考之,尾翳即蔽骨,犹KT骺即蔽骨,而又为鸠尾,一名也。张改屏翳为会阴穴,非也。

督脉之别,(止)入贯膂 马云:此言督脉经之有络穴也。长强(脊骶骨端)挟膂上项,散于头上,下则当于肩胛之左右,其别者,则走于足太阳膀胱经,以入贯于膂筋之间。

高摇之 《甲乙》注云:高以下九字《九墟》无。张云:头重高摇之谓,力弱不胜而颤掉也。

脾之大络,(止)百节尽皆纵 张云:脾之大络,名大包,在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出九肋间,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灌溉五脏者也,故其为病如此。

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马云:此脉若罗纹之络,其络中必有血,皆当取此穴以治之耳。张云:罗络之血者,言此大络,包罗诸络之血,故皆取脾之大络以去之,大络即大包也。简案:据马注罗字下句为是。

凡此十五络(止)络脉异所别也 张云:十二经共十二络,而外有任督之络,及脾之大络,是为十五络也。凡人之十二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不可见,其脉之浮而可见者,皆络脉也。然又必邪气盛者,脉乃壅盛,故实则必见,正气虚者,脉乃陷下,而视之不见矣,故当求上下诸穴,以相印证而察之,何也?盖以人经有肥瘦长短之不同,络脉亦异其所别,故不可执一而求也。愚按:本篇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而复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而平人气象论,复有胃之大络,名曰虚里,然则诸经之络惟一,而脾胃之络各二,盖以脾胃为脏腑之本,而十二经皆以受气者也。马云:按此篇以督之长强,任之尾翳,为十五络,《难经》以阳跷、阴跷之络为十五络,殊不知督脉所以统诸阳,任脉所以统诸阴,还以《灵枢》为的也。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