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老子修真心传

第六十四章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

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事而败之。

故曰: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释义:第一句:“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这四句话,是老子向修道者描述修道时可能会遇到的四种状况。“其安也,易持也”,当道体安住于心体时,此时还比较容易守定。“其未兆也,易谋也”,当妄念尚未露出征兆时,此时还比较容易谋事。“其脆也,易泮也”,当妄念还比较脆弱时,此时还比较容易分辨其善恶。“其微也,易散也”,当妄念还比较微细时,此时还比较容易将其遣散。

第二句:“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要在妄念还没有生出前使清净心生起来,要在妄念还没有扰乱心识前,就用清净心来对治它。

第三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合抱的大树,是从毫末般的萌芽开始生长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的土颗粒堆积而成的。百仞高的山路,也是一步步登上去的。  

从上下文来看,此段经文老子是想告诉修道者:当妄念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时,就会念念成形,念念胶着、叠加缠绕,最终显化出如“合抱之木”、“九层之台”、“百仞之高”的妄相,但是必须知道,这些妄相,都是从最初的一个细微的妄念开始的,都是由无数个细微的妄念堆积而成的。因此,必须“为之于其未有”,在妄念还没生出前,就应及时将清净心生出来,将其湮灭于萌芽之中。否则,等到妄念强化成形了,才想到用清净心去湮灭它,就需要花费很多功夫,甚至修行很长时间,也很难生起清净心来。

第四句:“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承接上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百仞之高”皆是有为的结果,都是执着于妄想,任妄念向外攀缘的结果,当“合抱之木”已经形成时,要想将它连根拔除已经很难了,当“九层之台”已经筑成时,要想把它化为微尘,也很难了。当登上“百仞之高”的高山时,要想下来,也很难了。所以,老子说“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对修道者来说,心远离了无为,越是有为,则生命能量消耗越多,性德能量也会越来越衰败,很难修成道果。心远离了无执,越是有执,妄念就越强烈,就越会迷失本性。“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因此,得道的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时刻守住清静无为的本性,一切妄想、因缘皆任其自然生灭,一切妄想、因缘皆不执着,最后皆使其归于本性智慧之海,如此性德能量永远不会衰败,一切都不会失去,一切都不会失控。

第五句:“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事而败之。故曰: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承接上句,老子接着以世间生灭之事来举例证明,他说,尘世间,民众以有为法做的很多事情,大多是到了几乎接近成功的时候而失败了。其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做事之前,他们的第一念,也即初心,是清净的,它接近于本心自性,但在做的过程中,越来越执着于这个念头,却远离本心自性。远离本性,心不得清静,所以在做事过程中,就容易失去方向,犹豫不定,最终走向失败。所以说,要“慎终若始”,如果到最后阶段时,仍然像开始时那样谨慎,也即时刻不忘初心,如此,才能善始善终,而不会失败。

第六句:“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因此,得道的圣人起心动念前,首先提起那颗没有欲望的清静本心,并且从不把那些难得的财货看的很贵重,也即心不执着于难得之货。圣人学习各种知识之前,首先提起那颗无需后天学习所得而自然天成的清静本心,并且能修复补救众人所犯过的一切过失。能以清静本性,辅佐从心所生出的一切万物之象,任其自然显化、自然生灭,而不敢强行用心作意,用有为法去干扰它们。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