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伤寒论纲目

吐蛔

〔纲〕仲景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目〕朱肱曰:此是厥阴证,或病人有寒,复发其汗,胃中冷,及因发汗后身热,重发其汗,胃中虚冷,故吐蛔,先用理中丸,次乌梅丸。

龚信曰:伤寒有不必厥逆,但吐蛔者,虽有大热,忌下凉药,犯之必死,盖胃中有寒,则蛔不安其所而上膈,大凶之兆也,急用理中汤,加乌梅二个,川椒十粒,煎服,待蛔定,却以小柴胡汤退热。

李中梓曰:吐蛔而渴,理中汤加大黄入蜜利之。

陶华曰:吐蛔,若下之,利不止,用四逆汤。

张介宾曰:凡治伤寒,若见吐蛔者,虽有大热,忌用寒凉,盖胃中有寒,阳气弱极,则蛔逆而上,此大凶之兆也,急用炮姜理中汤,加乌梅二个,花椒一二十粒,盖蛔闻酸则静,见苦即安也。

柯琴曰:太阴厥阴,皆以里证为提纲。太阴主寒,厥阴主热,太阴为阴中至阴,厥阴为阴中之阳也,太阴腹满而吐,食不下,厥阴饥不欲食,食即吐蛔,同是不能食,而太阴则满,厥阴则饥,同是一吐,而太阴吐食,厥阴吐蛔,此又主脾主肝之别也。

〔纲〕仲景曰: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非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故吐蛔,吐蛔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目〕戴原礼曰:胃中冷,必吐蛔,吐蛔,人皆知为阴也,然亦有阳证吐蛔者,盖胃中空虚,既无谷气,故蛔上而求食,至咽而吐,又看别证如何,不可专以胃冷为说,曾医一人,阳黄吐蛔,又大发斑,阳毒证口疮咽干,吐蛔,皆以冷剂取效,是亦有阳证矣。

王肯堂曰:蛔厥者,其人手足冷而吐蛔也。脏厥者死,阳气绝也。蛔厥虽厥而烦,吐蛔已则静,不若脏厥之躁无暂安时,病人脏寒胃虚,蛔动上膈,闻食臭则出,因而吐蛔。舌燥口干,常欲冷饮浸口,不欲咽,蛔上烦躁,昏乱欲死,两手脉沉迟,足冷至膝,甚者连蛔并屎俱出,大便秘而不行,此证虽险,都可救治也。

(鳌按:戴氏阳证吐蛔之说,往往有之,医者不可不察,而动以桂、附、干姜等热剂与之也。)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