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老子修真心传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

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

死而不忘者,寿也。

释义:本章,是将世俗人心向外求和修道者心向内求两相进行对比,言明只有心不失于大道,才是生命恒久的秘诀。

“知人者,智也。”“知人”是妄心向外攀缘,对人、事、物有了基于“对我是否有利”之上的是非、好坏、善恶、美丑等二元对待的分别,是在“有欲”驱使下的世间的智巧。看起来好像很聪明,但其实向外攀缘会很耗散自己的生命能量,非明智之举。俗话说:“知人,要知心”,真正的“知人者”必然是一个能觉知本心,明心见性的人。

“自知者,明也。”“自知”是返观内照,内观内视,是对自性真心的觉知,这样做,才能积精全神,明心见性。

“胜人者,有力也。”能战胜别人的人,虽然证明了自己很有力气,但同时耗散了能量。俗话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当把能量都积聚到四肢的时候,头脑能量不足或缺失,人就会变得简单愚笨。此处言一个不知修道的人,他战胜别人只知凭皆外在之气力,而对一个修道者来说,他战胜别人更多是凭借着内在之慈力。(参阅第67章:夫慈,以战则生,以守则固。)

“自胜者,强也。”只有战胜自我,回归本我,才能开启强大的内在潜能,生发出强大的慈勇之力。

“知足者,富也。”就是将心安住于自性,安住于当下,使其不向外攀缘,不耗散能量,方得清静。有了清净心,当下便是天堂,当下便是净土,当下便是极乐,当下便具足一切。当觉知当下一切具足时,才是真正的知足者,这样的人,他的内心才会真正的富足。否则,心不清净,任凭妄念不断向外攀缘、索取的话,得到越多,越不会满足。

“强行者,有志也。”当心不能觉知当下一切具足时,便不能安住当下,不断向外强行攀缘,调动欲望去获取、占有本来不需要的东西,这种人虽然看上去叫有志,但并不是真正的有志。中医认为:肾主志。这样的强行者,虽然有志。但也消耗了肾精肾气,即便得到了物质,也消耗了生命能量,无法让生命长寿。但是,当一个人觉悟本心一切具足时,他内心的能量就会无比的强大,此时他也是一个“强行者”,是内心强大精进修行之人,这样的强行者,才算是真正的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也。”这是老子紧接上一句,继续向世人揭示让生命长久的秘诀,即:不失其所。“所”就是指“心”的真正住所,“心”的真正住所在哪里呢?它不在欲望里,也不在物质上,而在道上。不失其所,就是讲心要在道上,不能失道。心不失道,才能开显真我本我。心一失道,便失了主心骨,人就容易迷失自我,就会迷茫、迷惑、低迷、沉迷,就容易财迷心窍,迷醉于声色犬马,成为行尸走肉,生命能量很快就会耗费掉。因此,只有心不失道,永远在道上的人,生命能量才能真正的长久。

“死而不忘者,寿也。”这一句老子进一步向世人揭示长寿密钥,即:心上了道,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也即:悟道,只是行道的开始!接着来还要回归尘世,进一步借事炼心,坚固道心。要知道:成就自己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去帮助别人、利益众生,这是修成道身(法身慧命)、延长自己性命的不二法门。

所以,修道者需有大愿力方可,诚如药王孙真人所言: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亦如《藏经》四句偈所言: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又如吕祖所言:为太上立教门,为天地衍道脉,为人间救劫运,为生民立性命。再如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如老子所言: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皆是教人发愿,种下灵苗之种子。愿者,心之本原也,本于心也,原于道也。本于自性真心,原于真空无极之大道也。它犹如我们的生命之舟,可以承载着我们的生命,从有生有灭的此岸抵达不生不灭的长生彼岸。

因此,只有发大愿,不断利益众生,将自己的法身慧命寄托在天下百姓的心中,当肉身陨落后,我们的法身才不能会被人忘记,才会真正的实现长寿(佛祖亦曰:度尽众生,然后作佛)。

从内圣外王角度来说:“知人”是外王,“自知”是内圣;“胜人”是外王,“自胜”是内圣;“强行”是外王,“知足”是内圣。“死而不忘”是外王,“不失其所”是内圣。先内圣,而后外王,方能避免无谓的能量消耗,方能最大化的开发利用生命潜能,延展生命的长度和宽度。

涉及到修行层面:内圣外王,一阴一阳,成一太极。初修时,拨阳入阴,先内圣;开悟后,拨阴转阳,再外王。待心性纯熟、道心坚固后,内圣、外王同步任运,体相一如、理事一如,圆融无碍,此乃修道三次第及三境界。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