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母详细当与积聚门参看)
【总括】
面黄发竖疟之因,外感风寒暑湿成。内郁七情饥饿后,故令寒热往来生。
【脉法】
疟脉因弦,微则为虚,代散则死。
《内经》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又曰: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丹溪曰:痎疟皆生于风。此前人论疟之大概也。殊不知风寒暑湿,邪自外来,饮食居处,邪由内作,岂特夏伤于暑,秋必发疟哉!盖伤之浅者近而暴,伤之深者远而为痎,痎者久疟也。要知疟之寒热,乃阴阳之二气,互相胜负而作也。邪并于巨阳则阴实阳虚,故寒作;邪并于巨阴则阳实而阴虚,故热作,此阴阳相移也。病气舍于皮肤,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日行阳、夜行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是以日作,此受之浅也。其气之舍深,薄于五脏,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终争不得出,故间日作,此受之深也。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争,故休数日乃作,此受之最深也。然疟之状不一,足太阳疟(膀胱经)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然,热止汗出乃已;足少阳疟(胆经)令人身体解㑊,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则惕惕然,热多汗甚;足阳明疟(胃经)令人先淅淅寒,寒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火气乃快;然足太阴疟(脾经)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足少阴疟(肾经)令人呕吐甚,热多寒少,欲闭户而处,其病难矣;足厥阴疟(肝经)令人腰痛,小腹满,小便不利,如癃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此六经之疟也。肺疟者令人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心疟者令人烦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鸣,鸣已汗出;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眩眩然,此五脏之疟也。
东垣云:寒疟属太阴,热疟属阳明,风疟属少阴,温疟属厥阴。又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属少阴,作于寅申巳亥日者属厥阴,作于辰戌丑未日者属太阴,盖三日一作故耳。而丹溪又有食疟、痰疟、风疟、暑疟、老疟、疟母之名,皆不越乎五脏六经之所主也,但所感不同耳,然因其所挟而立名也。今并及之,以备参考。若夫小儿抱持解脱,不避风寒,又冒暑湿,致令邪气客于皮肤,痰饮乳食溃于脏腑。初起虽先于消导,然扶胃气为本,后随其得病所由而调理之。如邪疟及暂发者,可散可截。虚疟及久者,宜补气血。若过服截药,致伤脾胃,则必延绵不休。凡热多寒少无汗者,桂枝麻黄各半汤。汗多者,柴胡桂枝汤。汗多而渴者,白虎加桂汤。小便赤,热多寒少者,小柴胡汤。寒多热少者,用清脾饮、养胃汤。久不止者,鬼哭散止之。热多汗出,腹痛而渴者,大柴胡汤下之。久疟不愈,肠中结块者,鳖甲饮调之。凡脾虚而患疟者,不论三阴六经,悉以六君子汤为主,热多加柴胡、山栀、黄芩,甚者加知母、地骨皮、鳖甲。寒多加干姜、肉桂。有汗加黄芪、浮麦。无汗加苍术、葛根。元气下陷及肝木乘脾,并加升麻、柴胡为善。若用青皮、常山、草果之类,正气益虚,邪气益深,而变症百端矣。
有小儿疟疾,变作虚浮,外肾肿大,或食伤脾胃,以致浮肿。夫浮者,脾之外应也,宜大腹皮汤、草果饮治之。然后以实脾补剂进之可也。若乳母七情六欲不调,及饮食不节,或寒热似疟,肝火炽盛,致儿为患者,又当治其乳母,斯无误矣。
有阴虚症,每日午后恶寒发热,似乎疟者,至晚亦得汗而解,若作疟治,而用常山、草果等药,误矣!且阴虚脉虚濡而数,疟脉弦数为辨耳。有癖痞而为寒热似疟者,亦不可作疟治也。
久疟则元气虚损,若误服清脾饮,多致不起,慎之。截疟饮亦不宜服。疟后食少无力,面黄身弱,以四君子汤加二陈汤、姜汁炒黄连、枳实。若草果、常山性猛善驱逐,病人稍虚者勿用。
疟脉弦数肾胃虚,外感内伤共有之。归芎人参鳖甲饮,半朴槟青甘草施。二术乌梅姜黑豆,桃枝煎酒露饮之。寒多加桂因寒盛,热多柴苓酒炒宜。渴加知母天花粉,元气不足升麻提。夜发升麻加桔梗,久疟常山草果随。截法常山苍厚朴,陈皮黄连槟榔果,七味乌梅酒水煎。何首茯苓三四两,二三陈朴不须言。十分甘草煎宿雾,药饮空心疟遇仙。
【附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 芍药 麻黄 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枣
柴胡桂枝汤
柴胡 桂枝 黄芩 半夏 人参 甘草
白虎加桂枝汤
石膏 知母 桂枝 甘草
小柴胡汤
见诸吐症内(去薄荷)。
清脾饮(初起者宜服)
苍术 半夏 草果 青皮 黄芩 柴胡 厚朴 陈皮 茯苓 枳壳 紫苏 甘草
养胃汤(病虚者宜服)
藿香 苍术 厚朴 半夏 陈皮 草果 茯苓 人参 甘草
鬼哭散
大腹皮 常山 茯苓 鳖甲
大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芍药 枳实 甘草 大黄(酒制)
鳖甲饮(李自才用何首乌红白各半,酒煎服)
白术 陈皮 草果 川芎 芍药 槟榔 黄芩 厚朴 鳖甲 甘草
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半夏
大腹皮汤
枳壳 苍术 槟榔 甘草 三棱 蓬术 大腹皮
草果饮
厚朴 青皮 草果 藿香 半夏 丁香 干姜 神曲 甘草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