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灵枢识

周痹篇第二十七

马云:痹病之痛,随脉以上下,则周身而为痹,故名,此篇当与《素问·痹论》参看。

此痛在血脉之中邪 张云:邪、耶同。

慉痛之时,不及定治 《甲乙》慉作蓄。张云:慉痛动而痛也,间不及下针,即不及定治之谓,言移易之速也。简案:马融《广成颂疏》越蕴慉注:慉、蓄通,蕴慉,犹积聚也。盖慉痛谓聚痛也,言其间时痛瘥,不及下针,方其聚痛之时,痛剧甚,不及定治,倏忽而痛止也。

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马云:众痹者病在一处,则痛亦在一处,随发随止,随止随起,特以左右之脉相同,故左可应右,右可应左耳,非能周身而痛也。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或随脉以下,非比众痹之在于左右,各当一处者之有定所也。张云:各在其处,谓随聚而发也,不能周遍上下,但或左或右,更发更休,患无定所,故曰众痹,能上能下,但随血脉而周遍于身,故曰周痹,非若众痹之左右移易也。志云:痹者风寒湿邪,杂合于皮肤分肉之间,邪在于皮肤,血流溢于大络者,为众痹,在于分肉而厥逆于经脉者,为周痹,帝以上下左右,血脉分肉,概而问之。然虽总属于阴阳血气,而有皮肤肌肉之浅深,经脉络脉之缪处,故伯有周痹众痹之分焉。简案:《楼氏纲目》云:行痹即走注疼痛,而其方载历节诸方,以本节文列于其后,知楼氏以众痹、周痹为历节风也。

以过之 《甲乙》过作通,注:一作遏,下同。张云:过者去之之谓。志云:过者使邪气过在分肉皮肤以外出。

以脱之 张云:脱者拔绝之谓,先刺以过之,去其标也,后刺以脱之,拔其本也。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止)命曰周痹 楼氏移此一节于上文更发休也,下云:周痹当作众痹。夫周痹邪在分肉血脉,今云邪独居分肉之间,而命曰周痹者,是众痹之误为周痹也明矣。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者,所谓更止更居也,痛解则厥,厥则它痹发者,所谓更发更起也。自黄帝曰善此痛安生,至此一百十四字,元误在后刺其下以脱之上,今移于此,且删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九字。张云:九字乃下文之误,复于此者今删去之。邪气客于肌表,渐入分肉之间,则迫切津液而为汗沫,沫得寒则聚而不散,故排裂肉理为痛,痛则心注其处,故神归之,神归即气归也,气归则热,热则寒散而痛暂解。然其逆气仍在,故痛虽解而厥未除,则别有所聚,故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他痹发矣。真气不能周,即气闭不行也,故曰痹者闭也。志云: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句宜衍,当以下文接上节。简案:马得其意矣。下注云:缺岐伯曰非也。周痹诸方,见于《圣济总录》二十卷中当参考。

其下之六经 《甲乙》作上下之大经。

其瘈坚,转引而行之 《甲乙》作其瘈紧者,转引而行之。马云:其行瘛且坚者,乃转引而行之。张云:其瘛坚转者,瘈急转筋之谓,当针引其气而行之也。简案:志注同,马乃与《甲乙》符矣,今从之。

九者,经巽之理 马云:九针为用最大,故叹九者乃至恒至顺之理,凡十二经之病,不可不用者也。张云:意者病之情也,事者治之法也,九者针也,巽者具也,言其意其法在乎九针,而经具其理,凡十二经脉阴阳之病,无不尽于是也。志云:经当巽顺之理,所以明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简案:巽训顺见于《易疏》,巽,具也,出《说文》。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