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灵枢识

杂病篇第二十六

沉沉然 马云:头则昏沉而不能举。

䀮䀮然 马云:䀮,音荒,目不明。

唇漯漯然 《甲乙》作者肩中热。马云:其唇则漯漯然,而有涎出唾下之意。张云:肿起貌,病而在面在胸及不能言者,以胃脉行于頄颊,挟口环唇,循喉咙,下胸膈也。

厥气走喉(止)大便不利 志云:此邪病足少阴之气,而为厥逆也,足少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厥气上逆于喉,故不能言,肾为生气之原,气逆故手足清,肾开窍于二阴,故大便不利。

向向然(止)榖榖 《甲乙》向向作膨膨,榖榖作爂爂(注云:音最,《九墟》作荣)。马云:腹中向向然,而气喜走布且多有寒气,又榖榖然而有声。张云:腹向向然,寒气滞于脾也,又榖榖然,水谷不分之声也,便溲难,脾脉聚于阴器也。简案:榖,字典瀫同,水名,无他义,唯《龙龛手鉴》云:胡谷切,水声。志作谷,非。

嗌干(止)取足少阴 马云:嗌咽干燥,口中甚热,其津液如胶之稠,当取足少阴肾经之穴以补之,水王则火衰也。

犊鼻 《甲乙》云:在膝下胻上侠解大筋中,足阳明脉气所发。简案:骨空论:䯒骨空在辅骨之上端。王注云:谓犊鼻穴也。

发而间之 马云:必发其针而又间刺之,非止一次而已也。

氂 志云:音厘,牛尾也。(案:出《说文》。)

刺膝无疑 马云:刺膝用之无疑也。

喉痹(止)取手阳明 张云:手足阳明之脉,皆循喉咙,能言者轻,但取之上,不能言者重,当泻其下也。

疟不渴(止)取手阳明 《甲乙》云:疟不渴,间日而作,《九卷》曰:取足阳明,《素问》:刺太阴。渴而间日作,《九卷》曰:取手少阳,《素问》:刺足少阳。志云: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间日而作者,其气舍深,内薄于阴而不得出,足阳明之脉,属胃络脾,应地气之在下,其道远,故间日而作,地为阴,故不渴,手阳明之脉,属大肠络肺,应天气之在上,其道近,故曰作天为阳,故渴也。

齿痛(止)取手阳明 《甲乙》齿下有动字。张云:手足阳明之脉,皆入齿中,然胃经多实热,故不畏寒饮者,当泻足阳明,大肠经多虚寒,故畏寒饮者,当补手阳明也。此与上文(寒热病篇)臂阳明节,义有所关,当互求之。志云:足阳明主悍热之气,故不恶寒饮,手阳明主清秋之气,故恶寒饮。

聋而不痛(止)取手阳明 张云:足少阳之脉,下耳后支耳中出耳前,手阳明之别者,入耳,故当分痛与不痛而补泻之。志云:阳明当作少阳。

衄而不止(止)出血 《甲乙》下衃血上有大衄二字,似是。马云:宛、腕同,鼻中出血曰衄,血至败恶凝聚,其色赤黑者曰衃,衃血成流,则血去多而不止于衃血也,当取足太阳膀胱经以刺之,其腘中出血,仍是膀胱经之委中穴也。若止曰衃血,则不成流而去之似少也,当取手太阳小肠经穴以刺之,其腕骨下,即手少阴心经之通里穴,正以心与小肠为表里也。

腰痛(止)取足少阳 刺腰痛论上寒上热上并无痛字。张云:上寒上热,皆以上体言也,寒刺阳经,去阳分之阴邪,热刺厥阴,去阴中之风热也,少阳脉行身之两侧,故俯仰不利者当刺之。

中热而喘(止)血络 张云:热在中上二焦也,取足少阴者,壮水以制火也,腘中血络,即足太阳委中穴,取之可以泻火。简案:刺腰痛论中热而喘,刺足少阴,王注云:涌泉、大钟、悉主之。

喜怒(止)刺足少阳 《甲乙》小作少,足少阳作足少阴,注云:《太素》作少阳。志云:暴怒伤肝,食气入胃,散精于心肝,食饮下节,肝心气逆,故不欲食也,肝心气逆,则中气不舒,故言益小也,当取足太阴以疏脾气,则食气得以转输,而音声益彰矣,肝主语而在志为怒,怒而多言,厥阴之逆气太甚,故当取足之少阳,以疏厥阴之气。

顑痛(止)出血 《甲乙》顑作颔,下同。马云:顑、颔同,手阳明当是商阳穴,顑之盛脉,是胃经颊车穴。简案:张以顑为鬓前两太阳,未知何据。

项痛(止)刺手太阳也 马云:俯仰属背与腰,故曰足太阳,而顾则属肩与项,故曰手太阳也。

小腹满大(止)取足厥阴 《甲乙》胃作胸,淅淅,作索索然。张云:淅淅,寒肃貌,肝经之脉,抵小腹挟胃,其支者从肝别贯膈,故为病如此,当取足厥阴经以刺之。

腹满(止)取足少阴 《甲乙》无亦字及喘息二字,少阴作少阳。张云:肾开窍于二阴,其经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故其为病如此,当取足少阴经以刺之,喝喝,喘急貌。

腹满(止)取足太阴 张云:脾失其职,则食不能化,腹满而鸣,气滞于中,大便不调,当取足太阴经以刺之。

心痛(止)取足少阴 张云:此肾邪上逆也。

心痛(止)足太阴 《甲乙》啬啬作涩涩。志云:啬啬,畏寒貌,太阴为阴中之至阴,阴寒故腹胀而啬啬然,大便不化者,土气不化也,此足太阴之气厥而为心痛,故当取本经以疏逆气。

心痛(止)取手少阳 张云:足少阴之脉贯脊,故痛引于背,手少阳之脉布膻中,故不得息,宜刺此二经也。

心痛(止)刺足厥阴 张云:足厥阴之脉抵小腹,结于阴器,凡心痛而下引小腹者,当刺之也。

心痛(止)刺手太阴 志云:肺主气而司呼吸,心系上连于肺,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者,但逆在肺而为心痛也,当刺手太阴以通肺气之逆。沈亮辰云:足太阴、少阴、厥阴而为心痛者,脏气上逆而为痛也,肺乃心之盖,故但短气不足以息,此病在本脏而应于心也,四脏皆然,故无真心痛之死证。

心痛(止)得之立已 赵府本、张本,次之作刺之,吴本按已刺作按已次,《甲乙》无此条。马云:其痛当背第九节以刺之,乃督脉经筋缩穴之处也,宜先按之,按已而刺,刺后按之,其痛当立已,如不已则上而八椎(无穴),下而十椎(无穴),又复求之,其痛必立已矣。张云:上而手经,下而足经,求得其故而刺之,则立已矣。

顑痛(止)立已 《甲乙》顑作颔,按人迎于经,作按经刺人迎。马云:颔痛者,当取足阳明胃经颊车穴以刺之,此穴在耳下曲颊端,动脉环绕一周,故曰曲周也。张云:以其周绕曲颊,故曰曲周,见血立已,如不已,当按人迎于本经而浅刺之,可立已也。

气逆上(止)下胸动脉 《甲乙》下胸作胁下。马云:上刺膺中陷者中,即足阳明胃经膺窗穴也,及下胸前之动脉,当是任脉经之膻中穴也,盖在中谓之胸,胸之旁为膺耳。张云:膺中陷者,足阳明之屋翳也,下胸动脉,手太阴之中府也,盖在中曰胸,胸之旁即谓之下耳,简案:膻中无动脉,中府不在下胸,可疑。

腹痛(止)立已 马云:当刺足阳明胃经之天枢穴,如不已,又刺本经之气冲也。张云:脐之左右动脉,如足少阴之肓俞,足阳明之天枢,皆主腹痛。简案:二穴未有言有动脉者,可疑。

痿厥(止)病已止 《甲乙》悗作闷。马云:凡痿病厥病,而手足四肢挛束缚乱,当刺四肢之穴以速解之。张同。朱永年云:悗,闷也,为四末束悗者,束缚其手足,使满闷而疾解之,导其气之通达也。夫按之束之,皆导引之法,犹尺蠼之欲信而先屈也,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昼以前为阳,昼以后为阴,日二者,使上下阴阳之气,表章而交通也,不仁者,荣血不行也,卜日者,阴数之周也。简案:朱注为是,简往往亲睹痿疾,以布束缚四肢,经久复故者,尺蠼之喻,殆妙。

哕以草(止)亦可已 哕,诸本作岁,马不知其误,文云:疑作藏,唯张志作哕。张云:哕,呃逆也,治之之法,用草刺鼻则嚏,嚏则气达而哕可以,此一法也;或闭口鼻之气,使之无息,乃迎其气而引散之,勿令上逆,乃可立已,此二法也;又或以他事惊之,则亦可已,此治哕之三法也。志云:岁,作哕,哕,呃逆也,言其发声如车銮之声,而有轮序,故名曰哕。(案:《诗·小雅》銮声哕哕,毛传哕哕,徐行有节也。志注:盖本于此,然似牵强。《说文》哕,气牾也。)简案:哕,亦作啘,十六难:掌中热而啘,肘后方:治卒啘不止,以物刺鼻中各一分,末少许皂荚内鼻中,令嚏瘥,又但闭气仰引之是也。楼氏云:详此经文三法,正乃治吃逆之法。按:吃逆用纸捻刺鼻便嚏,嚏则吃逆立止,或闭口鼻气,使之无息亦立已,或作冤盗贼,大惊骇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许二家之论,哕为吃逆,为得经旨也。又云:有病伤寒将愈,忽患吃逆,予与古人治吃逆之药殆遍,皆不愈,计出无药,遂用皂角末吹入鼻中,得嚏而吃逆止,少时又吃,又与皂角末,嚏而止者凡数百次,其嚏时出痰涕渐多,自是吃逆渐疏,至二三日而止,此是合经刺鼻嚏之法,故书之。

介按:哕者,呃忒也,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人以呃逆名之,朱丹溪谓气由脐下直升而上,出于口而作声也,徐春甫谓其气由丹田而逆上,出于咽喉,如有系逆而然也。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