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老子修真心传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与?非乎?

故至数舆,无舆。

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释义:第一句:昔之得一者。”“昔”是从老子那个时代往前推算,一直到宇宙初生之时,“一”乃“道生一”的“一”,即先天一炁,即混元至精(参见第21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一炁周流,清升浊降而后分天地阴阳。以人生命而言,父母交媾之际,先天一点元炁凝化为一点灵苗性光(也即混元至精中的灵苗信子)撞入母亲胞宫之中,与父精母血交融而结成灵性之胎。

第二句:“天得一以清”。此句之“天”从外在讲,是自然之天,从内在来说,是吾神明之性天。自然之天与神明之性天本是一体的,只是异名同谓,在外称之为自然之天,在人身则称其神明之性天。“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对修道者来说,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天人合一,也即以吾神明之性天,仰体乎于穆之天;以吾静镇之心地,俯察乎安宁之地。心、性、天三者,同体不异,称之为三才,与道为一。

具体到人身而言,这一句重点讲的是人之“精神”的神。此处之“天”暗指人身之头部,头部相当于人身小天地的“天”部,中医认为:头为神明之府。头部也是人之“神明”驻留之地。在头部百会穴下方、印堂穴后方的交汇处,就是道家所讲的眉心祖窍、泥丸宫处(参见第10章:天门开阖,能为雌乎?一句的释义),佛家称之为天眼,现代科学称之为松果体,一些修炼家称此处为天根,所谓天根就是指“天命之谓性”的性根,天赋与人之神性(或说灵性),俗称天性,它的根就在此处,所以修炼家说人的性根根于天,命根根于地。“天得一以清”就是讲驻留在头脑中的“元神”得此先天一气化生的灵苗性光后,会变得清静,所谓神清气爽,即为此意。

第三句:“地得一以宁。”这一句重点讲的是人之“精神”的精。此处之“地”暗指人之会阴部,会阴也叫地户,是通地气的门户,也是肾精、命根所在地。“地得一以宁”就是讲人会阴部得此先天一气之灵苗性光后,命根才能够安宁,不会受识神的支配而欲念妄摇,元精耗散。

第四句:“神得一而灵。”此处重点讲“神”如何进一步显化其灵性功用。 “神”得此先天一气化生的灵苗性光,就会有灵性。《周易·系辞·上》说:阴阳不测谓之神。阴阳二气一对冲,其结果会千变万化,很难测知,故称之为神。神有了灵性,就会分散至五脏六腑,分散至心脏之神称为识神。分散至肺脏之神称为魄,分散至肝脏之神称为魂,分散至肾脏之神称为志,分散至脾脏之神称为意。五脏之神之所以能分统五脏,皆是灵性使然。

第五句:“谷得一以盈。”指人体之水谷之通道,也即肠胃。肠胃得此先天一气之灵苗性光后,当周身细胞得不到营养时,肠胃就会输出饥饿信号,人便开始进食,使水谷充盈于肠胃,进而生成精微营养物质,为全身细胞提供营养。

第六句:“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候王”暗指识神,其为后天肉身之主宰,统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神喜向外攀缘,易生邪曲之念,但当它得此灵苗性光后,就会蜕变为元神,由元神来主宰肉身生命。从此,眼耳鼻舌身意便开始由邪导正,产生如佛家所讲的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正向结果。

第七句:“其致之也。”就是“反之”的意思,就是讲天、地、神、谷、候王没有“得一”,其结果会怎么样呢?

第八句:“谓天无以清,将恐裂。”此句指明生命体天部能量缺失后的机体表现,具体来说,若“头脑”部的能量不能“得一”,则元神就会不清明,头脑就会不清楚。神不清明,人就处于无明之中,就生不起智慧觉照之光,没有智慧觉照,就看不清事物的实相,就不能觉照是非、善恶、好坏等实相,人就容易产生妄想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

按照上医学命身修炼理论,对应的能量灌注重点穴窍为百会穴,平时可常点揉或艾灸此穴,畅通补充天部能量。

第九句:“地无以宁,将恐发。”此句指明生命体地部能量缺失后的表现,具体来说,指我们的“会阴”处的元精能量如果没有“得一”,则不能宁守于此,会出现妄动精摇,精气容易冲动、耗散,人容易患阳痿早泄、白带等疾病。

按照上医学命身修炼理论,对应的能量灌注重点穴窍为会阴、长强二穴之间,平时可常做提肛缩阴或坐会阴灸,畅通补充地部能量。

第十句:“神无以灵,将恐歇。”此句指明生命体神部能量缺失后的表现,如果“神”不能得一,则不能开显灵性。没有灵性,则神魂魄意志就不能分统五脏而发号施令。五脏接收不到指令,就会停歇,不能发挥其正常功用,人就容易六神无主,神情恍惚。

按照上医学命身修炼理论,对应的能量灌注重点穴窍为泥丸宫(两眉之间,印堂穴后方一寸三分处)。

第十一句:“谷无以盈,将恐竭。”此句指生命体谷道能量缺失后的表现,如肠胃谷道不能“得一”,水谷就不能被运化为充盈的精微物质能量,没有精微物质能量的供应,周身细胞就会枯竭而死,人就容易出现消瘦,皮肤下坠、肌肉松弛等问题。

按照上医学命身修炼理论,谷道有二,一是指任督二脉,为阴阳二气之谷,对应的能量灌注重点穴窍为前神阙、后命门。二是指水谷之谷,对应的能量灌注重点穴窍为前中脘、巨阙二穴之间,后脊中、中枢、筋缩三穴之间。

第十二句:“候王无以正,将恐蹶。”“候王”隐喻“识神”,也即后天的第六意识心。此句指后天神部能量缺失后的表现,即“识神”如果不能“得一”,就会邪曲,进入邪道。一旦进入邪道,心阳耗尽,生命就容易陨蹶(死亡)。

按照上医学命身修炼理论,对应的能量灌注重点穴位为前膻中至巨阙之间,后神道、灵台、至阳三穴之间。

第十三句:“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贵”、“高”指世俗人皆执着于有形的肉身生命,视其为贵重、高级之物,高度重视对它的保养。“贱”、“下”指世俗人皆无视无形的“一”,也即性命(先天一点元气或灵苗性光),视其为轻贱、下等之物,根本不予以重视。但却不知,无形之性命才是有形之肉身生命有序运作的根本动力和健康稳定的基石。具体到修行层面来说“高以下为基”一句,则揭示出上丹田之天谷元神(松果体)的修炼成功,必须借助下丹田的元精元气的支持,以此作为物质能量基础,方能修成。

第十四句:“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与?非乎?”所以对“识神”我们也应该以自性真心(或说元神)的特点来称名它,叫它:孤,“孤”就是单一、独一无二,也即自性真心是一真法界,一真就是一切皆真,没有假的存在,没有是非、好坏、善恶二元的对待;叫它:寡,“寡”就是少,也即自性真心的特性是少私寡欲、自然无为;叫它:不榖,“榖”是百谷之总名,是果实。“不榖”就是没有果实、没有收成。喻指自性真心的特性是真空而一无所得。

“此非以贱为本与?非乎?”意思是:这难道不就是以“贱”(先天一气、灵性之光)作为“命”之能量本源的道理所在吗?难道不是吗?这里老子进一步以反问句式,对前面作进一步的肯定。

第十五句:“故至数舆,无舆。”“舆”是车厢的意思。古代车厢是木制的,《考工记》中说:“曲者宜为轮,直者宜为舆。”就是说弯曲的木头可以用来做车轮,直方的木头可以用来做车厢。车厢必须是空的,才能载人,如果“至数舆”用木头填满了,那就“无舆”,车厢就没有空间了,就不能载人了。老子这里是借车厢来比喻真空妙有之自性必须借助有形的肉身才能发挥其作用。

最后一句:“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这一句老子是在讲顿悟之法,而非渐修之法。“不欲”就是指自性真心不掺杂半点欲念,不存有一丝一毫向外攀缘的念头,一切清静,自然无为。“琭琭”是有光泽的意思,“玉”是璞石打磨后的状态,比喻妄心,是有为法,它经过了人的欲望或念头的掺入,不再是自然而然的状态。这里老子是在告诉我们:明心见性是自然天成的,不要在修道过程中,还存有想“明心见性”的欲望,因为这个“想明心见性”的念头本身也是欲望,就像 “把璞石打磨成玉”一样,如果认为那个玉的光泽是打磨后才会有的,这本身是大错特错了。光泽是璞石本自就有的,和打磨与否无关,只是上面被杂碎遮蔽而不能显化而已。当将心直接置于“不欲” 之境界时,一切自然清静,妄心妄念自然被清净心湮灭,自性真心之光泽自然会入玉石般显化出来。

“珞珞”是坚硬、刚正的意思,“珞珞若石”就是如璞石一般的刚硬,这里是老子暗喻“自性真心”之心体犹如璞石般坚硬、刚正,能断除一切烦恼,能导正心上一切邪曲妄想。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