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灵枢识

癫狂篇第二十二

诸本无篇字。

目眦(止)下为内眦 马云:眦,眼角也,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俗云外眼角),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俗云内眼角),眼之上胞属于外眦,眼之下胞属于内眦也。志云: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上为外眦,下为内眦者,乃太阳阳明之气,主于上下之目眦也。简案:此节与癫狂不相涉,必是古经残文。

癫疾始生,(止)阳明太阴 张云:先不乐,神志将乱也,头重痛,视举目赤,厥气上行也,甚作极已而烦心,躁急不宁也,此皆癫疾将作之兆。颜,天庭也,候之于颜,邪色必见于此也,当取手太阳支正、小海,手阳明偏历、温溜,手太阴太渊、列缺等穴,泻去邪血,必待其血色变而后止针也。《甲乙》视上有直字。

血甚作极,已而烦心 诸本作血变而止,癫疾始作,当改。

引口啼呼(止)血变而止 张云:引口者,牵引歪斜也,或为啼呼,或为喘悸,当候于手阳明太阳二经,察病所在而刺之,穴如前。强,坚强也,左右牵引,病多在络,故左强者当攻右,右强者当攻左,必候其血变而止,此缪刺之法也。

足太阳阳明太阴太阳 诸本阴下有手字。下太阳,吴本作手太阴,非。张云:足太阳之委阳、飞阳、仆参、金门,足阳明三里、解溪,足太阴隐白、公孙等穴皆主之,手阳明经穴同前。

置其血于瓠壶之中,(止)骶骨也 志云:瓠壶,葫芦也,致其血于壶中,发时而血独动者,气相感召也,如厥气搏于手太阴太阳,则血于壶中独动,感天气太阳之运动也,不动者,病入于地水之中,故当灸骶骨二十壮。经云:陷下则灸之。此疾陷于足太阳太阴,故当灸足太阳之骶骨。马云:骶骨穴名长强。

顑齿诸腧分肉(止)不治 《甲乙》顑作颔,居作倨。马云:顑,苦感切,旧释以为饥黄起行,今此篇与杂病篇有曰顑痛当有定所,想颔与顑可通用,屈原赋离骚云:长顑颔亦何伤?又可总称。张云:顑之释义云饥而面黄色,乃与经旨不相合,动输篇言,自脑出顑下客主人,则此当在脑之下,鬓之前,客主人之上,其即鬓骨之上,两太阳之间为顑也。骨癫疾者,病深在骨也,其顑齿诸穴分肉之间,皆邪气壅闭,故为胀满,形则尪羸,唯骨独居,汗出于外,烦闷于内,已为危证,若呕多沃沫,气泄于下者,尤为脾肾俱败,必不可治。志云:顑,叶坎,面也,分肉溪谷也,溪谷属骨,骨居者,骨肉不相亲也。简案:顑,马与《甲乙》符为是。《考工记》:矩之直者为倨,骨倨即强直之义。当从《甲乙》。

身倦挛急大 《甲乙》作身卷挛急脉大。简案:马张并云其脉急大,《甲乙》为是。

暴仆(止)不治 张云:暴仆,猝倒也,纵,弛纵也,治此者,如脉胀满,则尽刺之以出其血,如脉不满,则灸足太阳经挟项之天柱、大杼穴,又灸足少阳经之带脉穴,此穴相去于腰计三寸许。诸分肉,本输谓诸经分肉之间,及四肢之输,凡胀纵之所,皆当取也。王氏《证治准绳》云:气下泄,则自肾间正气虚脱于下,故死。癫发如狂者,由心之阳不胜阴气之逆,神明散乱,阳气暴绝,故如狂,犹灯将灭而明也。

狂始生(止)阳明 《甲乙》始上有之字,苦怒作善怒。张云:神不足则悲,魂伤则狂妄不精,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肝乘脾则苦怒,血不足则善恐,皆得之忧而且饥,致伤脏气也,取手太阴之太渊、列缺,手阳明之偏历、温溜,足太阴之隐白、公孙,足阳明之三里、解溪等穴,并可治之,必候其血色变而止针也。

狂始发 马云:上节言始生,而此曰始发,则病已成而发也。

舌下少阴 张云:手阳明太阳太阴经穴,俱如前,舌下者,任脉之廉泉也,少阴者,心经之神门、少冲也。简案:手太阳上文不言取之,张偶误耳。舌下少阴,盖谓足少阴廉泉穴。

不盛释之也 《甲乙》盛下有者字。马云:如不盛,则释之而不取也。张云:当释之无论也。

狂言惊 《甲乙》言作喜,是。

少气之所生也 张云:气衰则神怯,所以妄见妄闻而惊呼也。

两顑 《甲乙》顑作颔。简案:诸家不注经穴。

狂者多食(止)不发于外者 张云:多食见鬼,善暗笑者,以大善伤神所致。《难经》曰: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也。志云:不发于外者,冷笑而无声也,心气虚故冷笑,心气实则大笑矣。

未应如此者 张云:谓狂病新起,未有如上文五节之见证也。

曲泉 简案:此穴属厥阴肝经,见本输篇,而《甲乙》诸书,未有言及动脉者,唯《外台》云:横向胫二寸,当脉中是也。

以法取之 马云:如前置血于瓠之中,而验之也。张云:如不已,则当照前五节求法以取之。

灸骨骶二十壮 《甲乙》作灸骶骨二十壮,骶骨者,尾屈也。志云:骶骨乃督脉之所循,督脉与肝脉会于头项,故灸骨骶,引厥阴之脉气,复从下散也。

风逆(止)取井经也 张云:风感于外,厥气内逆,是为风逆,身漯漯,皮毛寒栗也。唏然,时寒气咽,抽息而噤也,饥则烦,饱则变动不宁,风邪逆于内也。手太阴表里,肺与大肠也,足少阴,肾也,足阳明,胃也,清,寒冷也,取荥取井取经,即指四经诸穴为言,漯,音磊,唏,音希。志云:风淫未疾,故暴肿,四肢漯漯,寒湿也,唏然,寒兢貌,乃风动水寒之气,而见此证也。简案:漯漯盖滀漯之义,水攒聚貌,见木华海赋,此状四肢暴肿也,张注杂病篇,唇漯漯然,云肿起貌是也,下文身漯漯亦同。唏,盖唏嘘之唏,唏嘘又惧貌,故状寒栗也。

足暴清(止)温则泻之 《甲乙》烦作䐜,无小字。诸本缓作暖,当改。张云:足暴清,暴冷也,胸若将裂,肠若刀切,懊憹痛楚也,烦不能食,气逆于中也,脉大小皆涩,邪逆于经也,如身体温暖,则当取足少阴以泻之,身体清冷,则当取足阳明以补之。按:足少阴则涌泉、然谷,足阳明则厉兑、内庭、解溪、丰隆,皆主厥逆。简案: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乃䐜胀之甚故也,《甲乙》为是。

下胸二胁,(止)立快者是也 《甲乙》二胁作三肋间,动手间有应字。张云:下胸二胁,谓胸之下左右二胁之间也,盖即足厥阴之章门、期门,令病人咳,其脉动而应手者,是其穴也。又当取之背腧,以手按之,其病立快者,乃其当刺之处,盖足太阳经,肺腧、膈腧之间也。志云:胸下二胁,乃手太阴中府、云门之动脉处。简案:胸下二字,若以为中府、云门,则不稳当焉。

内闭不得溲,(止)以长针 张云:此下四节,皆言厥逆兼证也,内闭不得溲者,病在水脏,故当刺足少阴经之涌泉、筑宾,足太阳经之委阳、飞扬、仆参、金门等穴,骶上即督脉尾骶骨之上,穴名长强,刺以长针,第八针也。

气逆(止)动者之经也 张云:太阴脾经,取隐白、公孙,阳明胃经,取三里、解溪,厥阴肝经,取章门、期门,甚则兼少阴、阳明而取之,动者之经,谓察其所病之经而刺之。以上二节,《甲乙》载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篇中。

少气身漯漯也,(止)补足少阴 马云:身漯漯然而无所拘束,言吸吸然而无所接续。张云:身漯漯,寒栗也,言吸吸,气怯也,此皆精虚不能化气,故当补足少阴肾经。志云:气不呴则体重。

短气(止)去血络也 志云:短气者,气上而短,故息短而不能连属,若有动作,则气更消索矣。张云:此亦气虚也,故宜补肾,但察有血络,则当去之,按此二节,皆属气虚,不补手太阴而补足少阴者,阳根于阴,气化于精也,治必求本,于此可见,用针用药,其道皆然。简案:以上六节,马志并为指癫狂而言,非也。风逆以下三节,张以为厥逆之兼证,然以甲乙推之,各章异义,亦不必癫狂厥逆也。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