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释义:此章经文,老子提醒修道者,切莫犯“所知障”的毛病。远离一切语言文字名相,才能做到“袭明”,也即:透袭语言文字名相,而明悟心体本性。
第一句“知不知,尚矣。”第一个“知”是后天的言语文字知识相。第二个“不知”,指源自先天的那个“能知、所知”的知性,也即心体本性、真如自性。此句话意思是说,能够剥离语言文字知识的法相,觉知其背后那个不为人所知的“知性”,也即心体本性,这才是最高明、也是最值得人崇尚的修行方法。
此处,老子提醒修道者,不要停留在语言文字的名相上,不要在语言文字名相上打转转。只会耍文字游戏,只会用“名相”来理解道,而学不会剥离“名相”,那是不可能悟道的。就比如本句经文,如果不知道有个本性在,那么就很容易会依文解义,将其解读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这是很高尚的,或者是高明的。”细细想下,这算什么高尚呢,又算哪门子高明呢?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说: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啊,如果停留在这个状态就以为自己很高明、高尚了,这不是固步自封吗?对那些已经明心见性的得道者来说,又情何以堪呢?再比如“名可名,非恒名”一句,到底是可名,还是不可名呢?到底是恒名,还是非恒名呢?如果不能证悟心体本性,不能从本性角度去理解,就很容易陷入名相里面,以致于对“道”的解释,越来越混淆不清。
因此,仅仅知道,并不算多么高尚,知道后“勤而行之”,精进的行道、证道而明悟本心本性,才算得上真正的高尚,真正的高明。
第二句:“不知知,病矣。”“不知”,不知道。“知”,知道。反之,明明不知自己有个心体本性在,却认为自己开大悟了,妄谈自己什么都知道,这就是习气毛病了,或者说是所知障了。这哪里是开悟呢,明明是他误会了啊。他开的不是大悟,而是弥天大雾啊。
第三句:“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圣人为什么不会有这个毛病呢?就是因为他已经觉悟本心,他能觉知“不知知的毛病”是一种很大的毛病,所以他能远离一切语言文字知识相,不会犯“所知障”的毛病。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